2024年11月19日晚18:30,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教授冯立昇老师作为特邀嘉宾,为同学们带来明德讲堂思想系列M1021讲座。本次讲座在雁栖湖校区教一楼阶梯教室109举办,并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报告厅设分会场。冯立昇老师的讲座题目是“对中国古代发明创造与科技文化遗产的再认识”。讲座聚焦中国古代的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并延展阐述古代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创造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探讨古代发明创造的内涵及其文化遗产价值与现代意义。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主持了讲座。
冯立昇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历程,以及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的研究成果,包括2016年出版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和2017年出版的《中国三十大发明》,这两部著作对中国重大技术成就进行了较好的总结和概括。
中国传统科技源远流长,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冯立昇老师首先介绍了“四大发明”提法的发展历史,以及特定的背景和涵义。指出流行的“四大发明”提法其实是基于西方观念的认知,这一提法存在不足。如果只讲“四大发明”,显然不能满足当今科技教育与创新文化建设的需要,因为中国古代重大的、重要的发明创造远不止这四个。
中国究竟有哪些重大发明?冯立昇老师介绍了对中国古代重要发明创造的遴选与评估方法,最终确定了三十项重大发明。此书也选入屠呦呦青蒿素与袁隆平院士的水稻栽培技术两项中国当代重大发明,对于中国科技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这三十大发明贯通古今,基本反映了中国从远古至当代重大发明的整体概况和中国技术文化传统的主要脉络。在《中国三十大发明》中,冯立昇老师从文化传统和全球视野两方面对中国大发明进行了观照。
通过对中国历史上重大发明的梳理,冯立昇老师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重大发明的数量有着明显的差异和起伏,大致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人的创新活力是起伏变化的。冯老师最后指出,需要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科技知识体系。回答李约瑟难题涉及到如何定义科学,如果说古代其他国家有科学,那么中国古代不仅有科学,而且很发达、系统化程度很高,建立了天、算、农、医的独特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国古代发明创造不仅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起到重要作用,也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汪前进老师在主持会议时对冯立昇老师的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并进一步指出:首先,对于一些重大提法要以科学和客观的态度进行研究;第二,中国古代科技重大发明的评定要以我为主来做工作;其三,这些重大发明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现场交流环节,现场老师同学积极踊跃,就如何了解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传播、韩国申遗、不同语境下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等问题向冯立昇老师提问。冯老师给予进一步解答。在交流过后,汪前进老师赠予冯立昇老师明德讲堂感谢证书。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冯立昇老师在讲座中说,“文化自觉首先要求自主和自立”“正如华觉明指出的,‘中国的事情,中国人自己要把它弄清楚’‘在发明创造的问题上,中国要有自己的话语权’”。本次讲座是明德讲堂思想系列讲座,冯立昇老师对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创作成就的分析,有助于同学们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性,树立文化自信。
主讲人介绍:
冯立昇,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科技创新研究”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数学史、技术史、传统工艺、科技典籍文献及相关领域文化遗产的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著作近20种(套),主编的《畴人传合编校注》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主编的《中国三十大发明》先后获 “文津图书奖”和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