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1023报道:写意之美——如何欣赏中国画

  • 图文/徐惠怡
  • 创建时间: 2024-11-26
  • 160

        2024年11月21日晚,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一楼305举办了明德讲堂艺术系列M1023讲座,玉泉路校区教学楼阶一2作为分会场进行同步直播。本次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居科学学院杨华教授策划并主持,特邀中国国家画院教授王跃奎担任主讲人,此次讲座旨在深入探究中国画的写意之美,解读中国写意画的核心理念与审美内涵,以及当前艺术家在写意画领域的传承与创新。

王跃奎教授介绍中国画

王跃奎教授讲座现场

        王跃奎教授的讲座从赵州桥的现状入手,巧妙地带领听众迅速进入了画家眼中的世界。他强调了“道”的重要性,阐述了“道法自然”与中国艺术的核心精神“天人合一”的紧密联系。在讲座过程中,王教授特别强调了“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这两个中国写意画的核心审美标准。他解释说,“气韵生动”是指画作中所蕴含的生动气息和精神韵律,而“骨法用笔”则是指画家用笔的力度和结构,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写意画的灵魂。为了让同学们快速领略这些概念,带领大家欣赏了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等著名画家的作品,通过对比分析,区分了写意画和工笔画的不同特点和艺术魅力。

现场同学踊跃互动

        既是欣赏中国画,那便需了解什么是中国画。王教授详细阐述了“六法”在中国画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并从形神、构图、笔墨、气韵、意境、以及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态,深入解读了中国写意画的审美内涵和意境表达方式。以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独到的见解,为在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知识和深刻的艺术解读。此外,王教授还强调了艺术与科研的相似性,指出两者都需要深入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一观点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深思。

        而后王教授进一步分享了自身在全国各地的写生经历,讲述了他如何在自然中寻找灵感,以及如何将这些灵感转化为画布上的作品。他强调,写意精神需要传承,作为写意精神的载体——中国文人书画形态也需要传承。传承不是固步自封,创新不是凭空建楼。书画艺术是一种文化,具有文化的延续属性,承载着文化的传播功能,沟通古今,对话彼此,使书画艺术的交流成为可能。

杨华教授向王跃奎教授赠送感谢信

        讲座最后,杨华教授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居科学学院向王跃奎教授颁发了感谢信,以表达对王教授精彩讲座和知识分享的深深敬意。通过此次讲座,不仅增进了师生对中国写意画艺术创作深度的理解,更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王教授的讲座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传承,也是一次文化的启迪,激励着每一位听众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共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主讲人介绍:
        王跃奎,1972年生于四川泸州,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副所长,青年艺术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咨询专家,全国中国画展评委,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作品多次在全国大展中入选和获奖,曾获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