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晚7点,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举办了明德讲堂艺术系列M1008讲座,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报告厅作为分会场进行同步直播。本次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居科学学院杨华教授主持,特邀国际知名钢琴家李晨音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从古典迈向浪漫:贝多芬在动荡时代中的音乐革新之路》的精彩讲座。
讲座中,李晨音教授深入分析了贝多芬的生活背景、创作理念以及他对音乐形式的突破。她指出,贝多芬的音乐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情感世界,更是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与变革的缩影。
在贝多芬的众多创新中,对传统奏鸣曲式的革新尤为突出。奏鸣曲式,作为古典音乐的核心结构,其基本形式由三个部分组成: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这种形式在海顿和莫扎特的手中已经达到了高度的精炼和完美。呈示部首先介绍两个对比鲜明的主题,通常第一主题在主调上呈现,而第二主题在属调上。接着,发展部对这些主题材料进行变奏和展开,探索不同的和声和调性领域。最后,再现部将呈示部的主题带回主调上,以确保作品的统一性,并通过尾声来巩固作品的结束感。这种结构为作曲家提供了一个框架,使他们能够在保持整体平衡的同时,展现音乐的对比和发展。
但是贝多芬并不满足于现状,他通过对这一形式的扩展和深化,赋予了音乐更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情感深度。李晨音老师通过现场弹奏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和《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来带领同学们具体感受贝多芬对于传统三段体的革新。
我们可以发现贝多芬打破了传统的界限,他不仅扩展了呈示部,增加了更多的主题材料,还在主题的处理上展现了更多的灵活性和深度。他的主题不再是简单的对比,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更为复杂和动态的音乐结构。贝多芬对调性的探索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不拘泥于传统的调性关系,而是通过大胆的调性转换,增加了音乐的紧张感和不确定性。这种对调性的探索,使得作品的情感表达更为丰富和深刻。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现场同学积极提问,与李晨音教授就贝多芬乐曲中的强弱处理、音乐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李晨音教授以其丰富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为在场师生解答了疑惑,也鼓励各位同学走进音乐、欣赏音乐。最后李教授应同学之邀,弹奏《黎明奏鸣曲》为讲座收尾,赢得了同学们的全场掌声。
在讲座的尾声,杨华教授代表明德讲堂,向李晨音教授颁发了承载着深深谢意的感谢信,由衷地向李教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为她的精彩演绎和无私分享送上崇高的敬意。
主讲人介绍:
李晨音,国际知名钢琴家、伦敦音乐戏剧学院钢琴教授及《钢琴家》国际音乐杂志特约钢琴家李晨音,现为国科大长聘教授,即将为我校师生带来系列讲座。她将通过钢琴的发展历程,映射西方音乐史,概述各音乐时代背景与发展,并结合多位杰出作曲家的风格特点,采用实况演奏与讲座结合的方式,呈现精彩的音乐通识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