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982报道:“钱眼”看世界:东亚海域沉船发现古代货币及相关问题

  • 图文/李恩泽
  • 创建时间: 2024-06-21
  • 404

        2024年6月17日,二级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李庆新做客中国科学院大学明德讲堂M982,以《“钱眼”看世界:东亚海域沉船发现古代货币及相关问题》为题进行了一场精彩报告。讲座在雁栖湖校区教一楼108举行,在玉泉路校区教学楼阶一1设分会场。人文学院黄荣光教授参加讲座。讲座由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主持。

        汪前进教授首先对李庆新研究员从广东来北京为同学们作报告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随后对他的学术职务和在学术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

李庆新研究员作报告

        在报告环节,李庆新研究员首先介绍了东亚海域古沉船发现古钱币的相关情况。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亚海域发现公元7世纪以后的古代沉船超过50艘,其中许多来自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沉船出水大量珍贵的贸易商货,不同材质的各国货币也时有发现,有些沉船出水货币数量巨大。这些货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古希腊、罗马、波斯、阿拉伯国家,以及中国、越南的金银货币;二是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朝鲜等国家的铜钱;三是以其他材质合金铸造的钱币。在所有沉船中,“南海一号”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该船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它于1987年发现,2007年出水,发现文物16万件,其中货币有金银和铜钱。沉船发现的铜钱,除去不可辨识的1380枚之外,属于北宋时期的数量最多,有5802枚,其中北宋神宗、仁宗、真宗、徽宗四朝铜钱分别为1876、1741、852、603枚,数量居前4位。唐朝铜钱数量也较多,其中开元通宝有573枚。

汪前进教授主持

        在第二部分,李庆新研究员对东亚海域贸易流通货币多样化以及国际化与中国钱币外流的历史进行了讲解。中国历代制钱在东南亚、印度洋一些国家和地区广为流传,在东亚海洋贸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长期大规模的国际商业交易,使信誉良好、价值稳定的中国铜钱有着持续广泛的市场需求,这是导致历代中国制钱在这些地区长期通行无阻、进而引发中国钱币“外泄”甚至引起“钱荒”的重要原因之一。唐代中期已经出现铜钱外流问题,宋代更加明显,南宋尤甚。尽管朝廷颁布了“钱禁”律令,但它们大多形同具文。

        在第三部分,李庆新研究员介绍了中国钱制在东亚地区流通情况。东亚国家仿制外国货币多以中国宋钱为模板,制作本国货币,也有直接仿制唐宋钱。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东方货币文化圈”。它有别于以古希腊-罗马货币为代表的西方货币文化,中国古代“圆形方孔”铜钱是东方货币文化的代表,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场同学认真听讲

        此外,李庆新研究员还对外国货币流入中国、早期全球化时代金银流通与中日赋役制度变迁等相关话题进行了介绍。

        在报告部分的结尾,李庆新研究员指出,“海上丝绸之路”亦可称为“白银之路”或“货币之路”,沿线沉船考古发现为探索东亚海洋贸易与货币流通提供了独特的视域和难得的史料,有助于拓展深化古代中国钱制和“东方货币文化圈”、唐宋以降中国社会变迁、东亚海域交流与近代进程、全球化与区域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研究。

        主持人汪前进教授特别邀请人文学院主攻东亚贸易史与陶瓷史研究的黄荣光教授对报告进行点评。黄荣光教授表示,李庆新研究员是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的会长,也是自己十分敬佩的学者,他这次所作的报告趣味性强、内容丰富,有助于增加同学们对于海洋贸易的了解。她还结合自己在中国澳门使用移动支付的经历,表达了对报告中提到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铜钱为主导的货币体系逐渐退出中国历史舞台”这一结论的认同。

黄荣光教授点评

        在交流互动环节,李庆新研究员就“力学腐蚀模型对水下考古的影响”、“近代之前岭南地区在全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16世纪之前白银的作用”等话题与在场同学交流讨论。

        最后,汪前进教授向李庆新研究员颁发明德讲堂纪念证书,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本场讲座使同学们对水下考古和海洋贸易领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国科大学子的人文素养。

颁发纪念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