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4日,应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邀请,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小伟老师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师生带来明德讲堂M972期讲座。讲座设有主会场: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教一楼306,另设有分会场: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教学楼阶一2。尚智丛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王小伟老师的报告主要针对技术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在深度科技化时代当中,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人们的道德生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王老师认为,在这一背景下,科技会影响人们道德选项的形成,并引发人们的道德慎思,通过辨析技术与道德的内涵,结合荷兰学派道德物化理论,王老师指出,在应对道德问题、塑造道德生活、形成道德观念等方面,人与技术本质上是相互建构的。在深度科技化的时代中,技术是道德行动的重要参与者与建构者,技术具有道德能动性。
王小伟老师首先梳理了技术与道德的定义与内涵,并提出了超越工具论视角的技术与道德的关系。王老师认为,中外对道德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区别。在百度百科的定义中,“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节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而在维基百科的定义中,“道德是对意图、决定和行动的区分,区分哪些是适当的(正确),哪些是不适当的(错误)”。前者强调的是人际交往当中的对错之分,后者则强调以个人为核心的善恶的区分。因此,在王老师看来,中文定义倾向于将道德归于伦理规则,英文定义则倾向于将道德落脚于个人的道德原则,但二者所针对的都是善恶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王老师认为,技术与道德的关系便在于技术是否具有善恶问题,而区别于传统的观点,他指出,随着科技时代的深入,技术越来越像是一个主体。在人们的道德生活当中,技术并非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工具,技术是有道德,当人们在从事技术活动时,人们也在从事道德活动。
紧接着,王小伟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阿尔多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丽新世界》、伊万·伊里奇(Ivan Illich)的“Deschooling Society”和“Tools for Conviviality”、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疯癫与文明》与《规训与惩罚》、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的“Reassembling the Social: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 ”等著作,通过简要讲解其中的理论观点,王老师极大地开拓了同学们的理论视野。
王小伟老师着重介绍了荷兰学派的道德物化理论。根据道德物化理论,在科技时代当中,工程师应当负责道德教育,例如:通过两排错位减速带的设计,技术能够令校园附近的车辆主动减速行驶,工程师也就参与到这一方面的道德治理当中。王老师指出,从汉斯·阿赫特胡伊斯 (Hans Achterhuis)到彼得·保罗·维贝克(Peter-Paul Verbeek),荷兰学派提出了道德物化,即技术道德化,这一概念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道德需要通过技术来实现。而进一步上,在唐·伊德(Don ihde)的基础上,维贝克提出了技术调节人类行动的四种关系:阐释关系(例如,通过温度计将人类对温度的体感差异转译或诠释成一种视觉上的差异);他异关系(例如,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交往);背景关系(例如,室内的调节温度的空调);具身关系(例如,眼镜成为个人视觉的具身)。由此,维贝克开始对后现象学的思路进行规范性转向,并进而发展出设计伦理学,即通过对人工物的设计来将特定的价值植入其中,并通过人工物的推广来实现这些基本价值。
针对荷兰学派的道德物化理论,尤其是维贝克的设计伦理学,王小伟老师从康德伦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道德物化理论会引发两种自由侵犯的危险。一方面,道德物化会导致技治主义风险,即少数人利用技术专长任意操纵他人行为。王老师认为,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设计民主化来加以解决,例如,在瓶盖的设计过程,可以通过女性参与来防范技术引发的性别歧视;另一方面,在康德看来,道德行为必须是出自义务而非符合义务要求的行为。“道德物化”虽然令人的行为符合道德期待,但这种行为却并非出于义务考量,因而在技术设计当中,并不存在康德意义上的道德,道德物化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王老师指出,对于未来的人类社会来说,如何平衡维贝克与康德的理论观点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讲座过程中,王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多次互动,围绕“从道德角度上来说,是否可以虐待机器人”“能否接受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提升新生儿智商”“是否应当为道德保留一些不为科技所干预的空间”等问题,双方进行了多轮问答。通过这些问答互动,同学们逐渐深入思考了技术与道德的复杂关系,对科技时代下道德生活进行了畅想与反思。
讲座最后,主持人尚智丛教授向王小伟老师颁发明德讲堂纪念证书,在师生们热情洋溢的掌声中,明德讲堂M972讲座:“技术与道德:一个超越工具论的视角”就此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