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961报道:《诗经》以来中国文化中的蟋蟀——文化生态史研究

  • 图文/李恩泽
  • 创建时间: 2024-04-23
  • 448

        2024年4月17日,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秘书长、麦吉尔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亚洲与新人文”讲席教授熊秉真做客明德讲堂思想系列讲座M961,以《<诗经>以来中国文化中的蟋蟀——文化生态史研究》为题,做了一场精彩报告。讲座在雁栖湖校区教一楼009举行,另在玉泉路校区教学楼阶一2设立分会场。讲座由人文学院院长孙小淳教授主持。

孙小淳教授主持讲座

        熊秉真教授在讲座正式开始前播放了一段斗蟋蟀的视频,并由该视频引入了讲座的主题——蟋蟀。中国人对蟋蟀的奇特爱好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至少近一千年间,关于蟋蟀人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记载和博物馆藏品。早在先秦时期,《诗经·唐风·蟋蟀》就留下了“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的记载,《诗经·豳风·七月》中也记载着蟋蟀的活动:“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说明古人很早之前就注意到了蟋蟀。《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对蟋蟀的描写是:“蟋蟀似蝗而小,正黑,有光泽如漆,有角翅。”这说明古人对蟋蟀的观察细致入微。

        蟋蟀也引起了宫内人士的注意。根据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的记载,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每到秋天,宫中的妃子和宫女都会用小金笼捉蟋蟀,将关有蟋蟀的笼子放到枕头边,晚上听蟋蟀的叫声。久而久之,百姓也跟着效仿起来。之后,宋代的罗愿、杨万里,明代的袁宏道、刘侗、于奕正等人的笔下,都记录有关于蟋蟀的故事。

熊秉真教授进行授课

        贾似道是南宋末年权臣,酷爱斗蟋蟀,被人称为“蟋蟀宰相”。据《宋史》记载,贾似道嗜好斗蟋蟀,襄阳城被围困时,贾似道还沉浸在美色中,没日没夜地同妻妾和客人们以蟋蟀之戏为乐。有客人来贾府,看到这副情景,不禁笑言:“这就是军国重事吧!”

        接着,熊秉真教授通过详实的照片,展示了人们对于蟋蟀的痴迷。在《清明上河图》、《太平春市图》等大量的画作中,都有斗蟋蟀的场景。杜甫的《促织》、朱继芳的《蛩》等古诗中,都包含了对蟋蟀的描写。在博物馆中,也有与养蟋蟀相关的文物,例如养盆、过笼、饮杯等。澳门历史博物馆还特意举办了虫王遗迹展,可见蟋蟀深受人们的喜爱。

        讲授环节的最后,熊秉真教授还向全场同学介绍了“纪念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成立75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哲学和人文科学理事会是联合国教科文下属的一个学术机构,于1949年1月21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成立,总部在法国巴黎。今年是其成立的第75周年,熊秉真教授欢迎在场同学参加将于9月份在北京举办的学术会议。

        熊秉真教授在整场讲座中不时与同学们交流互动,并在提问环节就讲座相关内容与同学们展开了更加细致的讨论。她勉励同学们要多读历史,多多思考。

        本场讲座以蟋蟀作为切入点,有助于加深同学们对于中国文化和生态史的了解,培养同学们的人文素养。

现场同学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