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付碧宏研究员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二楼207,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目为《空间信息技术助力城市与社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精彩讲座,他主要介绍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开展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下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环境的宜居性评价,为实现城市及社区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对策与建议。本场讲座由黄荣光教授主持。
首先,付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向。付老师认为国际一流人才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表达能力、善于进行创新性思考、拥有高效的执行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还需有伯乐相助。付老师提到国际化人才也要有多重角色,付老师本人不仅仅是科研工作者、导师更是管理者、志愿者,结合自己在2001年对昆仑山Ms8.1级大地震野外科学考察与灾情评估、对汶川大地震灾情考察与恢复重建评估、以及前往“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经历建议同学们,研究者在关键时刻要时刻有冲锋陷阵的准备、作为团队领导要身先士卒,更要有奉献精神。除此之外,付老师还介绍他的“多重”身份,作为空天院跑协会长、北京马拉松协会常务理事、公益跑步教练、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学术导师,他鼓励同学们不仅要具备智慧其头脑,更要练就发达四肢,践行“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的伟大理念,并提到科学教育、学科教育、科普教育是培养青年人才的“三驾马车”,缺一不可。
其次,付老师讲述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空间信息技术,介绍了地球观测系统,通过举例长白山火山三维立体影像、日本富士山及周边三维卫星图像、沙特麦地那火山地貌景观三维立体图像细致讲解如何对山(地貌)、水、林、草、沙进行系统监测与评估,并最终实现三维可视化分析。付老师也从世界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以及世界地质公园三个方面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进行了详细介绍。付老师通过举例世界遗产地九寨沟灾后恢复重建过程突出“天-空-地”监测评估实践的重要作用,其中空间信息监测系统按照获取、处理、展示信息三步开展,在无人机和激光雷达数据采集处理高精度空间信息后将其进行三维可视化展示。随后付老师又向同学们展示了中国、朝鲜、韩国等国家地区的夜间灯光遥感影像图、全球高分辨率不透水面遥感制图、北京南站和首钢大跳台等地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以及用于地震灾害灾情评估与次生灾害检测的三维可视化图像等。
此后,付老师进一步向同学们介绍了什么是城市化,结合全球夜间灯光遥感影像讲解城市化带来的积极意义、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以及城市化在环境、经济、粮食问题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为解决城市病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计划也随之提上日程。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担任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了广泛接受,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
作为具体案例,付老师重点举例了世界级超级城市——北京,为同学们介绍了北京基本的城区面积以及常住人口信息。通过观看夜间灯光遥感影像图,付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几十年来北京城市化的进程、详细介绍了城市环境感知的几个维度,分别是灰度、亮度、绿度、热度、温度,其中灰度是指城市不透水层的分布,热度为指热岛与冷岛效应。
最后,付老师就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讨论,为同学们重新讲解了“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的不同含义。付老师也介绍了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于1997年提出的三重底线理论,并从经济发展、降低灾害风险以及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三个方面讲解三重底线理论是如何运用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和同学们一起探寻城市绿色创新发展路径。
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多位同学也向付老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例如城市发展中光污染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如何解决,付老师认为灯光一方面显示了城市的繁荣,但同时也消耗了很多能源,并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光污染,需要利用空间信息技术,由多方探讨,共同努力减少其负面的影响。还有同学询问遥感图像是如何传回等问题,付老师也都进行了详细的回答,本场讲座在积极的交流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介绍:
付碧宏,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副主任。主要从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世界名录遗产地(世界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地学景观、生态景观和自然灾害风险的空间监测和评估分析,探索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等综合作用下名录遗产地的灾害风险定量评价,为实现名录遗产的申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