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910报道:音乐与舞蹈的奇妙结合

  • 图文/郑中天
  • 创建时间: 2023-09-15
  • 204

        2023年9月13日(星期三)晚18:30,明德讲堂艺术系列讲座M910《音乐与舞蹈的奇妙结合》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一楼009教室举行,并在玉泉路校区阶一5教室开设了分会场。本次讲座邀请到了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的李莘教授,她为大家分享了欣赏音乐的方法以及舞蹈音乐的基本特征、构成要素。艺术中心牛锡桐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

        在讲座的开始,李莘教授先向大家展示了四个音乐术语,作为先导知识。这是四个对大家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旋律,节奏,音色和曲式。李莘教授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比如中国听众最爱欣赏“旋律”,习惯用旋律的悦耳与否来判断歌曲的好坏,体现了中国人对线性美感的追求;“节奏”常与“节拍”混淆不清,但其实有所区别——节奏有关音的长度,节拍有关小节里的重音。这四大要素共同构成了音乐的整体形态,在我们欣赏音乐舞蹈之前,应先学会精准把握这些帮助我们理解音乐作品的要素。

        接着,李莘教授用几个生动的实例来体现音乐是如何塑造情境的。起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甄嬛传》经典插曲“Betrayal voice”,听完音乐后,台下同学辨识出了这段音乐具有弦乐音高不断往上推动的特点。李莘教授补充说,这段音乐还利用了不谐和的和弦来制造逼迫感、紧张感。其后,李莘教授还展示了《地狱少女》插曲“地獄の川流れ”,分析了这段音乐如何用旋律模拟河流的波光粼粼,用缥缈的人声、小提琴声构造悲凉感。最后李莘教授通过“大明宫”“末代皇帝”两首影视插曲的对比,讨论了中西方作曲家对同一情境塑造过程的差异: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大明宫”表现了宫殿的威仪,而由西方作曲家创作的“末代皇帝”的气势则相比没有那么高高在上,竹制打击乐器音色的加入甚至为其增添了东南亚热带风情,这都体现了东西方对于中国宫廷情境想象的差异。

        “舞蹈音乐”的概念是:伴随舞蹈实践而产生的音乐;符合舞蹈实践需求而被选择的音乐。谈及舞蹈音乐的起源,李莘教授介绍道:根据考古学证据,舞蹈与音乐在人类历史上几乎同时产生,但是发展不平衡。音乐能够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激发听众的联想,从而使得舞蹈与音乐具有“互文本性”,可以互相解释。至于大家常提到的“乐感”其实与“舞蹈感觉”本质相同且在心理认同层面高度重合,良好的“乐感”“舞蹈感觉”是天赋使然,但仍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提高。

        李莘教授还以现场表演的舞蹈艺术为例,生动地向大家展示了舞蹈音乐的基本特征。为了说明舞蹈音乐作为时间要素为舞蹈提供节奏、节拍、速度、动律的听觉基准这一特性,李莘教书展示了阿斯托尔·皮亚佐拉的作品“Libertango(自由探戈)”的现场表演视频,还带领大家试打探戈的节奏型。对于这种极具拉美民族风情的舞曲,李莘教授认为我们应秉持“文化相对观”,接纳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打开自己的艺术眼界,而非执着于评价其好坏高下,甚至掺杂道德评价。世界各民族的艺术之间没有可比性,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此外,舞蹈音乐还能够表现和塑造舞蹈本体不易表现的内容,为了说明这一点,李莘教授选择了第一届“桃李杯”金奖作品古典舞《新婚别》的现场视频,展现了二胡协奏曲对背景故事的交代作用。此外,李莘教授还播映并解说了北京舞蹈学院编舞作品《秋海棠》和柴可夫斯基经典舞剧《天鹅湖》选段。

        要实现完美的舞台效果,舞蹈与音乐中“时”“空”“力”要素的动态平衡是不可或缺的。李莘教授又向同学们展示并详解了三段舞蹈表演作品或舞蹈音乐作品,其中《盘子舞》充分体现了舞蹈音乐在时间要素上的“拍无定值”;Two Steps From Hell的《Victory》展现了舞蹈音乐在空间要素上刺激听众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空间感知与想象的功能;在力度要素层面上,《昭君》展现了经典舞蹈配乐实践中舞蹈与音乐在力度运用上的同构关系——当然李莘教授也提到,现代派舞蹈中也会出现音乐与舞蹈不同构的情况。

        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之中,李莘教授运用了大量舞台表演实例,还加入了鲜活生动的现场演唱和互动,让同学们充分领略到了舞蹈音乐之美。从开讲时的座无虚席,到散场时同学们热情不减地向李莘教授提问,不难看出科苑学子对音乐、舞蹈艺术同样抱有真挚的热情。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人生路上寻得最适合自己的音乐,跳出最完美的舞步。

主讲人介绍:
        李莘教授,音乐学博士,任教于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市级青年拔尖人才,荣获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全部单项奖。编写教材《曲式与舞蹈音乐分析》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出版专著《中国古代乐舞文化研究》被外研社翻译成法文,在境外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