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902报道:考古学:重建过去何以可能?

  • 图文/顿果累
  • 创建时间: 2023-05-24
  • 906

        2023年5月17日15:30,明德讲堂M902号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一楼109准时进行。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陈胜前教授,带来题为《考古学:重建过去何以可能?》的讲座,讲座由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蒋洪恩教授主持。

(讲座嘉宾:陈胜前教授)

(主持人:蒋洪恩教授)

        讲座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二部分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何谓考古学?二是考古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第三部分以微观和宏观两个研究案例为引,说明重建过去的考古学推理过程。第四部分涉及考古学的人文一面,回答我们何以成为中国人?最后部分讨论考古学的意义何在。
        考古学是通过研究实物遗存来了解人类过去的科学。存在科学和人文两个维度,通过我们当下发现的古代遗存来了解过去,以服务于我们的未来。考古学家首先要发现与发掘古代遗存,也即田野考古。获取实物遗存后,对材料进行分析,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研究手段。获得实物遗存的各种信息后,考古学家利用这些信息解释历史发展的过程,阐释文化意义,这是考古学人文的一面。
        现代考古学发源于欧洲。最初人们只是出于兴趣收集有纪念意义的古物,后来逐渐对古物的意义进行探索,通过古物认识人类的过去。旧石器考古发现使人类认识到自身的古老性,激发了探索人类历史的兴趣。科学的兴起为考古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现代考古学由此诞生,其后不断发展。
        考古学属交叉学科。从艺术史发展而来的历史考古是人文科学的维度。从古物学-科学古物学发展而来的新石器-原史考古学,研究过去人类的社会形态和组织,属社会科学。旧石器-古人类考古学研究人类演化,属自然科学范畴。考古学的学科特性因此难以定义。考古学研究的物质遗存,不仅具有客观存在的时间、空间及各种理化特性;也是人塑造世界和自身的途径,人通过物表达自身又被物影响。科学和人文就成为了考古学的两个密切相关的视角。
        考古学是研究过去的学科。关于过去,我们一般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何时何地发生,主人公是谁,为什么发生以及如何发生;我们想知道什么以及特别想知道什么受到现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方法论的影响即我们能知道什么。微观考古研究过去人类行为和现在发现的实物遗存间的因果关系,解释导致事件的原因,特别类似于刑侦破案。获得考古材料后,根据我们知识库的参考信息提出假说,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研究考古材料来验证假说。宏观的研究不局限于人类行为,而是研究人类行为背后的模式与原因,即解释一系列的复杂的因果关系。通过演绎、归纳、类比推理等方法,获得解释理论,然后将其放到考古学材料的框架内进行检验。陈老师以哈民忙哈遗址的微观考古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的宏观研究两个案例,详细说明了考古学如何重建过去。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引申出一个问题:何以中国?农业是中国文明的基础。同为农业起源地的西亚地区,其驯化的动植物带来了畜牧与农业的矛盾,畜牧对农业生态系统破坏明显,进而不得不产生分化。中国驯化的动物为狗、猪、鸡,与早期作物农业互补,动物驯养服务于作物农耕,为中国文明的发展打下良好经济根基。除传统农耕外,中国的大地上还出现了多样的适应方式。燕山南北和北方草原发展了旱作农业和游牧经济。东北地区立足于水生资源利用发展了复杂狩猎采集经济。青藏高原地区强化利用耐寒的动植物,发展高海拔适应。岭南地区发展出了以块根类植物为主的园圃农业。沿海地区利用海岸资源。丰富的文化多样性,构成了后来中国文明以群星璀璨到向心辐聚式起源的基础。
        考古学作为一种研究人类文化的方法,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考古学研究的时间尺度极长,从人类起源的百万年前到当下,都是考古学研究的范畴。风物长宜放眼量,超长的时间尺度更易看出事物出现、发展到消亡的变迁过程。考古学的任务之一是解释变迁,现实和未来都是过去的延伸,追根溯源,我们得以更加了解事物,理解现在,从而展望未来。不同于历史学等其它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遗存,其存在和特性具有客观性,更能说明事物本身的性质。

(同学提问)

        讲座最后,陈老师详细回答了学生们的问题。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