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900报道:寻巴觅賨——罗家坝遗址和城坝遗址东周墓葬的考古发现

  • 图文/顿果累
  • 创建时间: 2023-05-12
  • 179

        2023年5月12日18:30,明德讲堂M900号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二楼107准时进行。邀请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陈卫东老师,带来讲座《寻巴觅賨——罗家坝遗址和城坝遗址东周墓葬的考古发现》,由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韩宾老师主持。

(讲座嘉宾陈卫东老师)

(主持人韩宾老师)

        讲座分为三部分,陈老师介绍了罗家坝遗址和城坝遗址发掘工作开展的缘由,获得的成果以及价值和意义。

(讲座现场)

        讲座开始,陈老师厘清了巴文化相关概念和巴文化分布的地域框架,梳理了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巴文化主要指夏商至西汉中期,活动于鄂西、重庆和川东地区的人群所创造的物质文化。
        考古学家对巴文化的探索在20世纪30、40年代就已经开始。经过多年的工作,对巴文化分布的城洋地区、峡江地区和鄂西地区等均有所了解,而川东地区的情况则属空白,因此在川东地区的两个重要遗址即罗家坝和城坝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以了解巴文化在此地的发展情况。
         罗家坝遗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处于中河与后河交汇的二级阶地,由罗家坝外坝、罗家坝内坝和张家坝三个独立的单元组成,分布面积约120万平方米。该遗址也是川东地区目前保存最好、墓地规模最大的巴文化遗址。
        1987年,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莫洪贵等人将该遗址定为“罗家坝东周墓地”。199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至今先后进行了8次发掘,面积达55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242座。罗家坝遗址的文化内涵主要分为三期。第一期:新石器时代晚期(5300 ~4500B.P),是川东地区发现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第二期:东周时期(2500~2000B.P),主要遗存为东周时期墓葬,是川东地区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巴文化遗存;第三期:汉代(2000B.P),是巴文化的消亡之时。
        这批墓葬年代集中在战国早期至西汉早期。尤为重要的是其中的一批战国早中期墓葬,是目前巴国核心区范围内发现的等级最高的墓地。以狭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部分墓葬可见木棺或船棺的痕迹,墓主人以头朝南为主,头朝北次之。等级较高墓葬的墓主人身下铺有朱砂,少量墓葬可见殉牲或殉人头的现象,随葬品主要放置在墓主人的身上和脚下。墓主死亡年龄在40岁左右,女性流行随葬纺轮,男性随葬兵器。墓地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分布。发现了9座出土龟甲的墓葬,且这9座墓葬随葬品数量较多,墓葬等级较高,部分墓葬出土成套的占卜工具,说明使用龟甲占卜的习俗在巴人上层社会较为流行,这与历史文献中“巴人尚巫”的传统相一致。
        墓葬出土了各类重要随葬品,除了常见的巴蜀文化特有的陶器(主要以圜底罐、豆、器盖为主)、铜兵器、生产工具和铜容器以外,还出土了一批典型的楚文化特征的礼器(鼎、敦、壶、甗、尊缶等)。新出土一批典型的巴蜀符号,这批符号主要集中在印章和兵器上,数量较多,从战国早期延续至西汉中期。

(罗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器)

        发现的农作物以粟的比重最大,其次为小麦,再次为稻和黍。采集大量野生动物资源,发现了大量的鱼骨。
        罗家坝遗址墓地规模、随葬品数量及其等级在巴文化研究中居于重要地位,其考古发掘为我们全面了解秦灭巴蜀以前,川东地区巴国的发展状况提供了全新的材料。
        城坝遗址,位于达州市渠县,处于渠江右岸的二级阶地上,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地理位置优越,遗址分布范围约560万平方米,时代主要集中在战国至魏晋。
        遗址布局由城址区、一般聚落区、窑址区、墓葬区、水井区等部分组成。发现城门、津关和冶炼遗址。津关发现的汉简和城内出土的宕渠瓦当表明此城是西汉的宕渠城。
        城坝遗址还发现了部分东周墓葬。从出土的陶器(大量矮柄陶豆)和巴式铜乐器(錞于、钲和钟)来看,应当属秦灭巴蜀的战国中晚期,年代上与文献记载中的“秦昭襄王,白虎为害”事件高度吻合。在秦灭巴蜀后,该区域成为嘉陵江流域巴人的一个重要核心区。
        梳理文献可以发现,賨是巴国中的重要族群,这一名称的出现与嘉陵江流域族群助汉灭秦有关。秦汉时期,“板楯蛮”这一名称取代了“賨”,到了魏晋时期“賨”又出现,宕渠县应是其主要活范围。宕渠城的考古发现表明,该城修建始于西汉初期,因此可能是西汉时期賨人和东汉时期板楯蛮活动的核心区域。

(同学提问)

        讲座最后,陈老师详细回答了学生们的问题。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