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878报道:科幻电影中的科学与想象力

  • 图文/刘明
  • 创建时间: 2023-03-28
  • 174

3月21日晚,应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莫扬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处处长王元卓老师做客国科大明德讲堂,在雁栖湖校区为来自我校不同专业的300余位同学带来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前沿的精彩讲座。


(主讲人 王元卓老师)

        讲座伊始,王老师首先从自己创作的科普绘本的经历谈起,为大家简要介绍了科幻电影中蕴含的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值得回味的细节。王老师已经出版了《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系列两本科普书《科学家奶爸的宇宙手绘》和《科学家奶爸的AI手绘》,并且已经活动了全国优秀科普作品、科普中国十大科普图书等奖项,王老师介绍马上将会出版这一系列的第本书《科学家奶爸的智能体手绘》,在回忆自己创作这本新书中介绍的三部科幻作品《机器人总动员》、《超能陆战队》和《三体》中的科学知识,王老师在介绍他创作《三体》中的科学知识解读的时候提到“《三体》里面涉及到太多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我当时几乎每做一页内容,都需要翻看四五本书,并且需要和相关专业的老师去请教相关内容”。接着,王老师结合自己担任《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的经历,来为同学们介绍了科幻电影的科学顾问这一角色在中外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作用:“科学顾问可以减少科幻电影的槽点,让其变得更值得琢磨和寻味”,“影片中的一个名称、一个数据背后可能都是科学顾问和影视工作者一起探讨多次才敲定的”。我们需要让影片呈现出的设定和现实中的科学定律是大致吻合的,同时,王老师强调,科幻电影在发挥想象的同时,也可以启发科学家们来更好地从未来的视角来做科研,提高科研工作的视野和格局。

        讲座的第二部分,王老师通过《流浪地球2》中的“MOSS”引入数字生命的话题,MOSS是一个《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中设定的一个超级人工智能,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一定的自我意识与适度的幽默感。王老师认为,当前大火的ChatGPT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人工培育出来的数字生命,如果按照当前的速度去发展,ChatGPT未来也必将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生命。之后,王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当前学界关于数字生命的研究情况,尤其是强调了如何“培养”数字生命的研究,“目前主流的实现路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通过程序去培养,另一种则是通过把人脑的信息采集和再现出来,形成一种类似“映像”的数字生命,现在所谓的脑机接口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方式”。王老师同时也引导同学们去思考数字生命技术细节问题及其相伴随的哲学和伦理问题。“如果数字生命丢失了一些信息,那他还是本体的复制品吗?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法律法规和伦理研究也必须跟上”。
        讲座的第三部分,王老师首先为大家简单科普了一些人工智能的基础概念:人工智能包含三个方面,“算法模型、数据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大数据主要来源于互联网数据和智能物端,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数据,但是大量的数据我们无法利用。王老师接着举了ChatGPT的例子来说明,“对于ChatGPT来说,‘Chat’是其应用内核,其最大特点是大语言模型,它拥有更好的上下文理解能力,更强大生成能力,更好的多轮对话能力,它能记录用户之前的对话,在新一轮对话时用于上下文理解。同时,它可以生成一个符合逻辑的框架,也可以在这个框架内填入很多较为可靠的知识内容”。“ChatGPT的发展历程从2018年就开始了,中间也经历了多轮的迭代发展,其优势来源在于拥有大量数据的大模型,但这样的大模型同样也需要极大的算力来支撑。从阿尔法狗在围棋上战胜人类的时候,人工智能就已经被很多人关注了,但以前的人工智能产品一直是停留在‘专用’人工智能领域,而ChatGPT却拥有极大的潜移能力,成为一种‘通用’人工智能,因此可以在未来涌现出无限的运用场景。人工智能发展最关键的就是场景,ChatGPT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场景,聊天是一个没有门槛的场景,人人都可以参加,因次,它便可以获得海量的学习信息,并且快速迭代进化”。
        虽然从目前来看,ChatGPT大概率会成为人工智能的新“奇点”,但王老师也指出ChatGPT(基于GPT3.5模型)当前仍存在以下几个显著问题:首先是缺乏数学和逻辑思维;其次,ChatGPT经常会编造一些事实,产生所谓“幻觉”,出现“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情况,因此其生成内容的可靠性还有待检验和优化;第三,ChatGPT当前生成答案的个性化程度低,在提问时,提问者改变自己的身份来问同一个问题,但是人工智能并不能根据提问者的身份赖设计不同的回答,无法对用户进行个性化的回答;第四,其可能生成一些有害内容;第五,缺乏“多模态能力”,ChatGPT目前仍只是纯粹的语言模型。OpenAI最新发布的GPT4.0版本提高了文本输入的长度限制,增加了多模态能力,并支持风格变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的一些问题,但王老师认为其与真正的“数字生命”还相差很多,比如跨模态生成目前还有许多问题,但未来不同模态肯定会有统一的训练过程;多种风格的图像生成,国内外各个人工智能团队目前也还在尝试,但相应的版权问题未来也会形成新的挑战。
        讲座的最后,王老师说:“做科普的回报,就是让更多人知道”,同时,提醒同学们:“没有人的人类文明,将毫无意义”。
        在讲座后的问答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就数字生命的法律平等性问题、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及未来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源投入等问题与王老师进行了广泛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