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869报道:你认识古琴吗?

  • 图文/何天翼 审核/牛锡桐
  • 创建时间: 2023-03-09
  • 411

        2023年3月8日晚18:30,明德讲堂艺术系列讲座M869《你认识古琴吗?》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二楼105教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了古琴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杨春薇。杨春薇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近古琴,领略琴之为道、琴之为乐、琴之为文,品味古琴的深刻内涵。

主讲人 杨春薇

        杨春薇老师认为,在她40多年的古琴学习过程中,很多复杂的内容得到了简易化,今天她更想与大家分享的是自己所理解的古琴文化内涵。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古琴学习氛围日益浓厚。经现场提问,多位在场的同学表示自己有着3年以上的古琴学习经历。上世纪80年代学古琴的时候年轻人寥寥无几,而如今古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实乃一件幸事。遗憾的是,直到如今都有同学难以区分古琴与古筝的区别,因此强调古琴背后的文化底蕴已迫在眉睫。不少国外听众在欣赏完古琴演奏后,都觉得古琴的声音与其他乐器不同,因为它能直入人心。

        嵇康曾言:“众器之中,琴徳最优。”琴为何物?文献记载中的古琴来源并不确切,有“神农说”和“伏羲说”两种关于“道”的传说,也有“舜说”、“尧说”这种与社会和谐有关的说法。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性的民族,中国人的宇宙是没有边际的。“清宁盈灵生正”是对气的理解,“平圆留松放”则是对演奏的要求。“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通律者方能奏乐。中华文明离不开一个“气”字,“气”无处不在,生生不息,中国人看人是气,看天地是气,看建筑是气。看画论气,玩物论气,到处都离不开“气”,气无形无色,不可触摸,所以我们经常忽略它的存在。但它却是万物大化之根本。不懂“气”,便无法谈及古琴,更无法谈及中国文化。气之运行便带动了“韵”。气与韵成水乳交融之势。就如同我们看一块受沁的古玉,在强光的直照下会泛出通透明泽的绚烂,而这绚烂却含融在一团气里,这就是气韵。古人形容一个人的生命风神常会用“韵味无穷”。在音乐中,韵是每个声音的发散,是每个声音在空间和时间中逐渐消失的过程,同时也是每个声音在运动中彼此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工艺品中感受到其灵动性,自然可以能从古琴中感受万物息动,所以说琴声并非简简单单的组合。明末清初八大山人贵为皇室后裔,佛道兼修,其画作充满了清气和灵气。若我们能看清中国的文化脉络,我们逐渐能知器为何物,亦能通晓古琴的玄妙。这时杨春薇老师播放了自己用唐琴弹奏《普庵咒》的视频,唐琴外边有个大圆月,丝弦即为蚕丝做的弦,与现在泛行的钢弦相比它波长较短,十分干净、朴素,左手滑弦时会有一种摩擦声,这不是一种杂音,它和人的呼吸声一样,能让人感受生命的律动。这首曲子是为数不多现存的几首古琴曲之一,儒道释三家中以释家最少,而这首曲子则是释家名作,相传此曲能让四方安宁。为增进大家对古琴的了解,杨春薇老师又给大家播放了《神人畅》。她总结道,古琴能让人更好地自处,得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讲座在同学们的一片掌声中结束。
为使我校同学更深入了解古琴,杨春薇老师捐赠给中国科学院大学一本自己主编的《明代朱载堉〈六代小舞谱〉音乐舞蹈复原》,供全校师生观赏学习。此书是中国音乐学院雅乐研究中心专家团队历时五年的学术研究成果,首次复原了明代乐律大家朱载堉《六代小舞谱》的音乐舞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主讲人介绍:
        杨春薇——古琴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音研所所长,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理事。2002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获得民族音乐学哲学博士学位。从小习琴,先后师从于梅庵派琴家刘景韶、刘善教先生;广陵派琴家梅曰强先生,1991年,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虞山吴派琴家吴文光先生继续习琴和研究琴学。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中国古代音乐史。开设课程:《文人音乐——古琴》、《宫廷音乐——雅乐》、《民族音乐学田野记谱理论方法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