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创新成就斐然,举世瞩目,毋庸置疑,这是中国自主努力和利用全球化带来好处的协同作用之下的结果。基于回顾中国科技发展轨迹、探求中国科技如何自主努力和利用全球化以及中国科技体制的独特性和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2022年10月21日下午14:30,明德讲堂思想系列讲座M850《中国科技创新:自主努力与融入全球》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讲座特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创新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聪先生立足于“中国科技创新”,就以上问题为校内外老师同学们线上开讲。本次讲座由汪前进教授担任主持。
本次讲座是曹聪先生继今年六月份主讲《科学价值的普遍性和中国的诺贝尔科学奖情结》后第二次为国科大师生开讲。正式开讲前,汪前进教授给同学们讲起了当前国际对中国科研、留学等方面的封锁和影响,并以建国初期两弹一星等先辈们的努力、自己几十年在科学院求学、工作至今的经历勉励同学们在机遇和挑战共存的当下,脚踏实地而求索。“有时候现代化也会给人带来一些困扰,有它方便的时候,也有没有办法的时候”、“我们年轻的时候,老师安排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你把它做好,一定会有所成就、做出事情,如果挑三拣四、挑肥拣瘦,容易陷入学业停滞、师生关系双误的问题”……汪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诲深入人心。之后,曹先生顺利进入会议为同学们开讲。
本次讲座共分为“引言”、“改革创新前的遗产”、“自主努力”、“融入全球”、“脱钩的可能性”、“不确定的未来”六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引言”中,曹先生首先通过各项实例和数据带领大家回顾了中国科技创新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当前我国科技研发投入日益增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才库,科技人力资源的管道相当充裕,人才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以收入《科学引文索引》(SCI)的论文数来衡量,中国位居世界第二,2021年,中国发明家向专利合作组织(PCT)递交的专利申请最多,2022年,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中列第11位,比2012年的第34位有很大的进步……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种种成就和日益上升的地位,无疑与其自主努力和积极利用全球化带来的红利息息相关,中国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这一特点,使得中国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轨迹,未来也将持续发力,但全球化方面,中国科技创新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第二部分“改革创新前的遗产”中,曹先生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国”字号的科研院所、国家各部委所属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队伍,军队系统科研队伍(包括军事院校和研究院),地方科研队伍,企业部门科研队伍五个方面在内的中国科技五路大军的基本情况:其次简述了政治或意识形态驱动目标下推进的“两弹一星”等具有高显示度的研究项目,他们在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同时,也催生了学科带任务、相对自主的研究环境和在水平层面鼓励竞争、中国开始拥抱技术民族主义、“举国体制”等现象和特点的出现。此外,曹先生还指出在这一阶段我国科研出现“没有搭上新技术革命的列车”和“科学研究与经济相脱节”的两个凸显问题。
紧承第二部分,在第三部分“自主努力”中,曹先生介绍了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开放新时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系列科技创新高层次战略,包含1985年3月《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了科学研究与经济的结合,1995年5月《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2006年1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自主创新”战略,2012年7月出台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和2012年11月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此外曹先生介绍到,为适应时代发展、使国家创新体系更有活力和高效率,我国一直在积极努力推进的科技体制改革,如国家还出台了一套完整的创新政策体系(包括科技政策、产业政策、财务政策、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等),综合和全面实施创新战略,以应对迅速变化的情况。与此同时,如《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生物安全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等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日益完善,国家用法律形式保障和促进科技进步的需要,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科研课题也实现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转变。
在第四部分“融入全球”中,曹先生分“外商直接投入”和“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两个部分依次介绍了中国通过吸引外资获得了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推”和“拉”两方面因素的联合作用下中国成为高端研发活动的目的地、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留学海归的历史沿革和国际科技合作中包含中美合作、海外华人科学家等在内的现状,曹先生的介绍,不仅使同学们认识到我国“融入全球”的历程,更带领代价深入了解了跨国公司研发活动体现出中国不同的行业特征、中国并不存在“人才外流”的问题和中国科学水平的提高和中国科学家接近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作用。
在第五部分“脱钩的可能性”中,曹先生着重介绍了国际环境正日益变得对中国不友好,发达国家与中国之间出现的矛盾急剧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科技创新面临的严峻挑战。面对美国将中国企业和其他机构(比如大学)列入了实体清单并加以制裁,使得这些企业和机构无法接触到美国的尖端技术、诀窍和关键零部件;美国政府出台政策,对中国断供芯片、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高技术;美国政府出台“中国行动计划”,针对中国吸引海归的努力,尤其是入选“千人计划”的华裔和非华裔科学家;许多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不再欢迎中国学生学者,担心他们会用非法手段获取国外技术;发达国家的科学家也对继续与中国科学家合作产生疑虑,中美合作科技论文的数量在2020年达到顶峰后呈现出下降趋势等现状,曹先生在第六部分“不确定的未来”中介绍到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节点,中国学生和学者与国际科学前沿、中国企业与世界创新源头的联系被切断,将显著减缓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和世界领先科技强国的步伐,我们的科技进步拥抱也需要全球化,随着世界与中国的联系变得紧张,中国可能不得不应对反全球化和去全球化的逆流,依靠自主努力步入不确定的科技创新发展道路。
在互动环节中,曹先生和线上线下同学就“大多数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并没有海归的原因”、“中国科技体制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对比”、“美国政府和科学界对待中国科技创新态度的差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最后汪老师总结道,尽管本次讲座出现了一点波折,但这也难得是一段不错的生活经历,我国的科技创新也正是一条充满未知、挑战和机遇的道路,各位同学责无旁贷。讲座在老师的殷切希望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主讲人介绍:
曹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创新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社会科学的视角研究科技创新,涉及科学精英、科技人力资源、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科技治理等。发表国际期刊论文和论文集论文数十篇。近作包括《中国转基因:全球争论如何影响中国的农业生物技术政策》(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18年),《中国创新:对全球科技的挑战》(合著,Polity,2018年)。应邀为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撰写中国科学一章。研究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欧盟第七框架计划、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