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第146讲报道:幻影:笔墨中的人

  • 图、文/侯琬琪
  • 创建时间: 2022-10-16
  • 648

        2022年10月14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开展了第146讲艺术与人文修养讲座。本次讲座有幸邀请了知名学者书法家郑晓华教授作为主讲人,为我们带来主题为“幻影:笔墨中的人”的讲座。由于疫情的影响,郑晓华教授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和同学们见面。艺术中心石自东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郑晓华教授主要讲述了书法与人的关系。他先从书法的概念介绍起: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通过具有特殊笔墨情韵的汉字形象的创造,表达书法家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的艺术。郑教授选择部分近现代名人诗词题词墨迹,介绍了他们的书法特点,指出在传统社会书法是精英艺术,历代政治家都很重视书法。因为“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书法是社会文明传播的工具。郑教授分析道,书法讲究历史传承和人生厚度,没有历史传承、缺乏人生厚度的书法,虽然点线精巧,苍劲有力,但在中国书法的历史谱系中,并不能居于上乘。

        郑晓华教授指出,书法的形式和内容,有一种漂移式关系,它们可近可远。如果形式视觉观感能贴近内容意蕴,效果会更好;但如果两者分离,也能够实现艺术传达。如孙中山先生的题词“博爱”,以厚重的笔墨来表现,二者相得益彰。如果采用宋徽宗的“瘦金体”细竹竿笔法来书写,效果会受一些影响。说明中国书法是以文字为载体,通过字义将思想呈现给读者的,艺术形式和思想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不同的美学形式语言效果不一样。而在书法形式的背后,主导它的是人的深层内在心理因素,学养、知识、才具、悟性,构成创作者的艺术直觉基础,在创作瞬间构建书法的形式语言。

        随后,郑教授以丰富的图例,向同学们讲述了当前国家发展为书法传播带来的机遇。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如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写书法,让中国书法惊艳世界。

        在讲座结束前,郑晓华教授结合他近期创作,讲解了书法的大众化和个性化问题,让大家体会到了书法的魅力。

        在最后提问环节中,郑晓华教授耐心的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也给出了练习书法的建议,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