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811报道:下南洋:古代东南亚的中国人

  • 图文/周菂清
  • 创建时间: 2022-07-02
  • 10

        6月28日晚18:30,明德讲堂社会系列讲座M811《下南洋:古代东南亚的中国人》在腾讯会议直播课堂进行,共有300多位师生同时在线参加。本场讲座特邀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钱江教授为国科大师生讲解古代中国人移民前往东南亚地区的历史,并分析他们“下南洋”的原因和方式以及华侨与祖国的关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前进主持了本场讲座。

        讲座从一段视频开始,画面中的是前缅甸同盟军首领彭家声在检阅部队。钱江教授介绍,他对东南亚华侨的历史正是从缅甸开始,在当代,东南亚的中国移民仍然有着自己的组织和武装,使他感到惊讶,并着手了解和追溯中国人移民的历史。中国古代有多次中原居民向南方迁移的高潮。西晋末年,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和永嘉之乱等动荡使得中原贵族、士大夫、缙绅与百姓争相南迁避乱,随后在南方落地生根,被称为“衣冠南渡”。公元8世纪中叶,安史之乱第二次把北方的人口大规模驱逐到长江以南。北宋末年靖康之乱,金人从北方草原进攻中原,占领东京,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再次导致北方出现异常规模浩大、持续长久的人口南迁。人口南迁呈现出“浪潮状”特征,外来移民推动本地人不断南迁,东南沿海的本地居民最终迁往台湾、海南等海岛和东南亚地区。

        中国历史上,闽南人是迁往东南亚数量最多、最活跃、最杰出也是最敢于冒险的群体。早在郑成功部队收复台湾时,就有大批闽南人横渡海峡迁往台湾与南洋。通过今天闽南方言的分布位置,可以看出闽南移民的影响范围北至浙江温岭,南达东南亚。

        无论是从印度洋来中国还是中国去东南亚航行贸易,都必须借助季风的规律。人们抵达东南亚后无法当即返回中国,而要等次年夏季随着西南季风返航,在此期间便寓居在当地继续经商。有些人在海外一住几年乃至十几年,这些海商可以被称为最早的华侨。此外,古代的东南亚地区盛行奴隶买卖,古籍中常见这类记载。宋代对经营海外贸易有资产数额上的规定,商人需要自备两艘帆船。大的海商可以拥有多达数十艘船舶,十分富裕。结拜兄弟来达成商业合作在闽南商人中十分流行。一些海商经常往来交趾、占城,其中一些人后来直接成为越南当地朝廷的官员。其他东南亚政权也普遍给华商提供优惠的待遇。

        钱江教授借助从海内外史料中发掘的翔实个案生动地介绍了中国不同时期与越南、琉球、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与移民历史。还讲解了他们在海外与殖民者发生冲突并抗争经历,介绍了近代的华人矿工与小刀会等群体。他总结,历史上迁往东南亚的移民达数十万乃至百万之多,他们荜路蓝缕,历尽艰辛,经过数十代人的努力,慢慢在南洋各国立足,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就。这段真实的历史值得为后人学习并铭记。

        钱江,历史学博士、香港大学荣休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77级本科,曾先后在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和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等学术单位从事有关古代亚洲海洋贸易史、海外华侨与华商史和跨国移民等研究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原中国海交史研究会副会长、《海交史研究》主编。现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和南京大学南海研究创新平台特约研究员。钱江教授系国务院侨办特聘的专家咨询委员、多年来从事跨国移民与海外华侨、华人的研究,并承担国务院侨办委托的一些内部政策调研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