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1日下午15:30,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梅田老师应邀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关于墓葬考古研究的几个问题》的专题讲座。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蒋洪恩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墓葬可以说是考古学最主要的材料。在本次讲座中,李老师通过两个部分对墓葬考古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一、为什么研究墓葬?
李老师首先通过丰富的图片展示了世界上各种形态的墓葬:深埋地下的包山楚墓、有高大封土的磁县孝静帝陵、古波斯崖墓等等……李老师认为,世界各地的人们都非常尊重死亡,不同丧葬的模式和行为体现出对人生态度的差异,而墓葬便可以为了解人对自身、生命、尊严等的认识提供依据。
接着,李老师讲述了刘宋时期的一次有趣的“基建考古”:彭城王刘义康在整修东府城时发现一座古墓,不见封土,无砖瓦,冢内有一椁二棺,棺上有图画而不可识,又有木俑二十余件,五铢钱百余枚,并有甘蔗、梅、李等果实残骸,未见墓志。《文选•祭古冢文》中记载了当时的人对这座古墓提出的一连串疑问:“生自何代?曜质几年?潜灵几载?为寿为夭?宁显宁晦?今谁子后?曩谁子先?功名美恶,如何蔑然?”显然,这些疑问与今天考古学的疑问一致。考古学希望从死亡的遗存讨论身前的世界,由死及生地探讨古代的社会。各式各样的墓葬遗存形态与生前的社会角色直接相关,并不反映死者本人的态度,而是反映生者对待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死亡的方式,因此对墓葬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关于“死亡”的考古学
人们对死亡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欧洲中世纪的泛灵论认为死亡是肉体与灵魂的分离,灵魂是不朽的,而肉体是灵魂的牢狱,使人们充满了激情、欲望、恐惧和愚昧。近世人类学家认为一切宗教皆起源于史前社会的万物有灵论,相信生命消失后,灵魂继续存在,灵魂控制着一切的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同样,中国古代也有着类似的灵魂信仰,即“魂魄二元论”,早在西周时期就有“招魂”的行为。现代学术产生之后,死亡问题成为多学科的研究内容。190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Elie Metchnikof首创老年学,主张从科学的角度研究死亡的过程与现象。二战时,战争造成了沉痛伤亡记忆,促使了学者们对生死问题的思考。1970年代随着全球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尊严死亡”运动在全球兴起,死亡学引发了空前的关注,死亡学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而墓葬是关乎死亡的古代遗存,理应成为死亡学的重要分支。
接下来,李老师重点阐述了死亡考古学(Archaeology of death)的概念以及研究层次。死亡考古学是将考古发现的墓葬作为死亡的遗存,通过死亡的遗存重建丧葬仪式的过程、复原丧葬仪式的场景、讨论丧葬仪式的象征意义和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死亡的方式,从而透物见人、社会、历史。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墓葬的空间形态与功能。丧葬的空间形态之一是封闭性的墓葬,这类墓葬深埋地下,设有严密的防腐设施(木炭、白膏泥等)。著名的马王堆一号汉墓是典型的封闭性的井椁式墓,在 这类墓葬中,其埋葬过程是一个逐渐封闭墓室的过程,被认为是把死亡当做一段旅程。而丧葬的空间形态之二是开放性的宅第式墓,如满城汉墓,这种开放性的墓室在西汉以后成为主流。
内容之二是丧葬仪式,研究人们处理死亡的方式。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有着非常复杂的程序,根据历史文献、民族志资料、科技考古,可以重建其过程和场景。以殷墟妇好墓为例,商代贵族的下葬过程已显复杂,其中“人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李老师还强调,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科技考古在信息提取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工作中,对尸体进行了显微观察、病理检查等,且开展了有关食品、药物等的鉴定,从而较为全面地了解当时的丧葬礼仪。此外,墓葬中的画像、壁画对于了解祭祀礼仪也有着重要的价值,需注意其叙事逻辑从而进行合理解读。
内容之三是对待死亡的态度(现世观与未来观)。由于宗教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同,各个文化对待死亡的态度存在差异。比如,古埃及认为人死后借助奥西里斯的力量而达到重生;古波斯人认为死后灵魂要通过一座桥,或入光明的天堂,或下黑暗的地域等。在中国,对待死亡的态度在佛教入华后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佛教入华前,儒家思想和黄老学说是主流意识形态,墓葬营造以仙界为中心的宇宙观;佛教入华后,主张形神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生命通过轮回转世而进入新的境界,主张戒欲行善以至灵魂超脱轮回而成佛。李老师以大同沙岭壁画墓、文瀛路北魏壁画墓等为例展现了佛教因素在北魏墓葬中的体现。
讲座最后,李教授总结到,死亡考古学研究的是死亡问题,研究路径是由死及生,对死亡考古学来说, “未知死,焉知生”。人类社会处理死亡的方式与对待死亡的态度千差万别,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价值观的多元性,理解这种多样性和多元性正是考古学人文性的体现。
李梅田老师的讲座引发了现场听众极大的热情,同学们踊跃提问,针对墓葬为何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考古是主动发掘还是被动发掘、为何限制挖掘帝王陵、商人用羌人殉葬的缘由等多个问题与李老师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