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7日晚六点半,“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受邀做客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讲座厅为国科大师生带来《数字丝路:大数据驱动“带路”可持续发展》的专题讲座。讲座及问答环节由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主持。本讲座介绍:新时代的“一带一路”在古丝绸之路开放共享的基础上还被赋予了时代内涵。“带路“面临气候变化、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挑战,郭华东强调“大数据”及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丰富的视频资料为同学们展示了“大数据研究”促进“带路”可持续发展、构建数字丝路的过程和成果。
讲座中,郭华东为大家介绍了“数字丝路”:“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发展,在今天的信息社会,‘数字丝路’又将助推中国与沿线各方共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数字丝路”是一个开拓性的国际科学计划,旨在通过建设地球大数据平台,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助推沿线国家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接着,郭华东对于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具有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生态系统,面临环境、生态、自然灾害、人口等诸多方面挑战。而“数字丝路”可以利用卫星遥感、陆基和海基观测等方式,收集和分享相关数据以用于农业与粮食安全、灾害风险、气候与环境、自然与文化遗产等多个领域的监测与调查。这些数据会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应对环境变化挑战、灾害风险挑战以及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等需求。
然后,郭华东向在座师生重点介绍了“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该计划以地球大数据为科学支撑,核心目标是通过地球大数据知识发现,解决“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受制于对地球系统过程认识不足的科学问题;针对“一带一路”的用户和利益相关者,建立系统性的合作网络,增强能力建设和技术转化;并从不断增长的地球大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地球大数据的科学和决策支持服务能力。
郭华东特别关注“‘一带一路’可持续”,为同学们展示“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强调“数据共享”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比如中国很多卫星数据先共享给那些没有卫星而又需要卫星数据的国家,形成良好合作关系,时间长了他们也可能会把当地一些特有数据共享给我国,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与共赢。
最后,在“一带一路”基础之上,郭华东对“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进行了分享。展示了中国科学家通过搭建地球大数据平台和共享数据,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努力。
讲座结束后,就“如何选择标准?”、“数据库数据如何共享、可靠性有多高?”等问题,郭华东与同学们亲切交流。
主讲人介绍:
郭华东,遥感与数字地球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芬兰科学与人文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空天信息院研究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名誉主席、UNESCO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主任、“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主席。曾任第二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主席、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主席等职。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学理事会首届科学奖等19项国内外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