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719报道:西藏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 图文/朱美林
  • 创建时间: 2021-07-04
  • 645

        2021年6月18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明德讲堂”迎来了西藏建筑文化学者徐宗威老师,在雁栖湖校区教一404教室为国科大师生带来了题“西藏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的讲座。国科大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徐宗威老师为大家讲解

汪前进教授主持讲座

        徐老师首先为大家梳理了西藏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象雄时期、吐蕃时期、萨迦时期、帕竹时期、噶玛时期一直到噶丹时期。在此基础上为大家介绍了西藏建筑发生和形成的过程,西藏建筑形成于象雄时期,在帕竹时期成熟。桑孜珠宗堡为成熟时期的代表,是布达拉宫的早期原型。介绍完历史发展,又与西方现代建筑进行了对比,指出了西藏建筑与西方建筑、东方建筑的不同之处和相通之处。西藏建筑追求和表达的思想主要是宗教思想。建筑的修建和作用以及结构、选址、装饰都是围绕着宗教信仰、修行和供奉,西藏建筑追求和表达的思想概括为一个字的话就是“神”。而西方现代建筑表达和追求的思想概括为一个字的话就是“我“,表达的是建筑师和规划者的理念和思想。相通之处就是,二者都反映了人类面对人、建筑、自然的态度。应当如何理解高原先人对人、自然、建筑的态度是本次讲座的核心。

认真听讲的听众

        徐老师从西藏建筑的审美印象、审美特征、文化渊源和西藏建筑留下的思考这四个部分来带领大家理解西藏建筑。总结起来,西藏建筑的美是古朴粗犷之美,浪漫洒脱之美,浑然天成之美。他用一系列直观生动的照片和图画来帮助大家直观地感受西藏建筑的美,并用生动的比喻来帮助大家理解:如果把西藏建筑艺术看作一个土木工程,那它塑造的不是建筑的空间力量,它塑造的是高原大自然孕育的一个新生命。如果把自藏建筑看作一幅画,那它描绘的不是建筑的风格和色彩,它描绘的是高原大自然的沧桑和人类的顽强。如果把西藏建筑艺术看作一本书,它诉说的不是建筑的历史和演变,它诉说的是人类与高原大自然的友好与和谐。

 

徐老师现场根据实图讲解

        相对于西方建筑美学的客观、理性、直白,东方美学的主观、感性、含蓄,西藏美学的特点是:唯佛、性空、教示。在西藏,建筑语言表达宗教思想,宗教思想成为了建筑的灵魂。西藏建筑材料取自于当地、采用人工的建造方式、形式丰富多变,浪漫洒脱而无拘无束,就像自然界自然生长出来的建筑一样。这些特征都是高原特殊的历史文化在建筑上的反映。要合理地评价西藏建筑,就要回到西藏的历史文化中。西藏宗教思想教人“识空离苦”,认识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抛弃尘世的妄念,一切都是因缘决定的,缘聚则有,缘散则无。其宗教思想限制了不要执着于具体的、尘世的东西,因而其建筑美学的理论和原则是不容易把握的。西藏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包涵在高原宗教的基本理论之中。

 

讲座现场

       徐老师总结了西藏建筑九个方面的审美特征:无处不在的神祇美、令人赞叹的原始美、柱网如织的相似美、智慧解脱的光明美、随意无着的无序美、厚重如山的坚固美、厚重如山的坚固美、吉祥寓意的艳丽美、朴实亲切的人性美。每一方面的特征都用具体的案例和图片帮助大家理解。如果离开了西藏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理念、那么西藏建筑都是一堆土木石块。要评价和审视西藏建筑,就要回到那个时候的语境和建筑理念。在介绍了审美特征之后,徐老师又从八个方面来为大家讲解西藏建筑的文化渊源,这八个方面分别是:万物有灵与敬神文化、驱除魔障与保护文化、崇拜上师与依止文化、心无贪着和放下文化、转圈礼赞与雍仲文化、追求来世与修行文化、喜悦神灵与供养文化、天梯神界与中心文化。

   介绍了西藏建筑的审美印象、审美特征和文化渊源之后,徐老师给大家分享了西藏建筑给予他的启发和思考。西藏建筑反映了高原先民对人、自然和建筑的独特认识和态度,追求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使得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友好的和谐的。人应该多一些精神生活,少一些物质生活。他为大家朗读了《我的“妄念》这是他对自己思考的诗化表达。在讲座的最后,徐老师还为大家朗读了西藏著名诗人仓央嘉措的诗歌《那一世》做为讲座的结尾。讲座结束后,在座的师生就西藏建筑方面的问题和徐老师进行了交流,汪前进教授做了精彩的点评。

国科大学子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