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718报道:环境史:历史学的新思维和新视镜

  • 图文/朱美林
  • 创建时间: 2021-06-26
  • 1656

       著名环境史家、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王利华教授于2021年6月16日做客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明德讲堂”。来自国科大各个专业的研究生们在雁栖湖校区教一208教室聆听了本次讲座。国科大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主持了这次讲座。

       王老师以端午节作为话题的切入点,引出了如何从具体的问题——端午假习俗流变中的变与不变,来探究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次讲座围绕着几个核心问题逐层展开、层层推进:什么是历史,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历史是关于人的历史,只有人有历史意识、会记录自己的过去,这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区别其他物种的重要特点。人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自然、环境都是人类构建出的概念,而一切概念都是在历史中不断地被重新定义的,包括历史和历史学本身。王老师为大家梳理了中西方思想中人和自然概念的变迁,以及环境史学的学术发生史。

王利华老师为同学们细心讲解

汪前进教授主持讲座

       传统史学关注的更多的是作为社会人的历史。二十世纪初梁启超曾说二十四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近代以来的新史学则强调历史应该是普罗大众的历史。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迫使人们去思考历史上的自然环境和人与自然关系是怎么样的。这对传统的历史观念形成了挑战,让人们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历史?也让人们重新思考人是什么、人要怎样活着、人怎样好好地活?以往的历史学先验地将“人”理解为“社会的人”,在一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社会关系和文化氛围中的人。这没有错,但虚化了人的生物性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因而不能完整圆满地理解人。但更根本地讲,人是自然的人,首先是一种生物。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体现着深刻的环境史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指出,“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美国环境史学会对环境史的定义是,关于历史上人类与自然世界相互作用的多学科研究。王老师将其精简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他认为要从三个维度来重新理解人类、自然和历史,即自然史中的人、人类史中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们认真聆听

       他讲道,我们要以新的思维去认识历史,以新视镜来观察历史。自然在人类的活动中变迁,这是我们理解中的狭义的环境史。这只是环境的历史,而不是环境史。环境史不仅仅是研究环境史,还要重新认识人。人是什么可以说是环境史学的终极追问。王老师通过自己的环境史研究和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生生意识来建构他有别于西方的环境史框架大家分享了他关于环境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思考。环境史的主题是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关系。无论哪种关系中的“自然”,都必定有与之对应的“人事”;无论多么特殊的关系,都是在人与自然相互接触的故事中呈现。人类诞生之前的自然,人类诞生以后不曾“接触”的自然,都同人类没有发生历史关系,难以进入环境史的叙事和论说。“自然”只有与“人”实际发生了“关系”并且留有痕迹,才是环境史家需要讲述的故事。透过时间,纵深了解人类在自然界中角色、地位、作用、影响的转变,认识自然如何不断人化?如何因人类活动不断改变(不论结果是正面还是负面),找到人与自然矛盾症结,是历史学家的应有作为,也是环境史学的主要目标。

       最近人类生活所发生变化的剧烈程度超过了过去五千年的变化。人们也越来越受到工具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控制。人的能力在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在快速发展人的道德水平管理的能力有没有随着提高呢?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只是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还有不断增长的生存需求与地球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环境史学的要义,是透过物质变换、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新陈代谢,理解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不能分割的生命联系,理解历史地生成、扩展和深化的万维、立体、无所不在的生命网络。

       环境问题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矛盾所致,也是人类内在的文化性与自然性矛盾所致,矛盾发生在时、空、量、构、序、质任何一个维度。环境问题是“要命的”问题,其本质是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导致:一、人类自身生存资源匮乏;二、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失去保障。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双重和:人与人的和,人与自然的和。这也是生态文明的最终目标。问题不仅仅是认识世界,而是如何改变世界,如何去实践。环境史的精神内核是生命的关怀,所有的关系都是基于生命关系的思考,人类的生命是离不开其他物种的生命的,我们不仅要关注我们自身的生命,也要关注周遭的各种各样的生命以及有机和无机的要素的关系。回到传统话语中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生生之道。生命关怀是中华文明的根本精神。

       文化是人生活下去的方式,环境史要过去的实践行为和文化观念进行重新的评判乃至于批判。要认识为何要保护自然环境,就要反过来认识人自己。饮食家说“你即你所食”。环境史告诉人们即你所在,你所在的环境决定了你是怎么样的。环境需要人保护么?就好像人居高临下地去保护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对环境问题的所有的焦虑都是人对自身生存的焦虑,保护环境本质上是保护人类自己。环境史一种文明的批判和反思,将人重新放回自然界,重新思考什么是人,人在自然界中曾经是什么地位,应该是什么地位。历史上我们曾经取得过什么成就,犯过哪些错误,如何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为未来的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最终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应该怎样来实现。这是环境史学家的责任和追求,是环境史的作用。所谓的生态的问题最终归结为心态的问题,需要重新理解生命的意义。环境问题最终的解决要求人的再进化、精神的再进化,在于生态文明精神品格的培育以及实践。

同学提问

        王老师的讲座从历史的事实上升到哲学的追问:人究竟是什么、人究竟应该怎样、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和老师们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汪前进教授评论道:“王老师讲的其实不是历史学的课,而是哲学的课或者说历史哲学的课。我也深受启发,什么叫“环”什么叫“境”,什么叫环境?环,我们周围的东西,境,是境界、是意义。所谓环境就总有一个中心,中心是什么?中心是人。“他建议同学们做自然科学研究的时候,也应该对自己所研究的学科有更深层次的追问: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去研究?

 

讲座现场

        最后,王老师做了总结和补充。历史学不仅仅是文科,历史学从来就是博通天人的学问,从司马迁就说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天人之际是说历史的研究范围,古今之变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叙事的方式。环境史研究多学科合作的实验场,需要更多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需要更多地同自然科学家合作、需要跨越人文与科学的鸿沟,他希望国科大的同学将来能够更多地关注环境问题乃至以自身所长投入到环境史学的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