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713报道:从考古新发现看河济地区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 图文/徐思雯
  • 创建时间: 2021-06-23
  • 1315

2021年5月31日15:00,明德讲堂M713期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一楼115教室举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袁广阔教授受邀主讲,报告题目为“从考古新发现看河济地区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人文学院考古系宋国定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古河济之间及其附近地区主要指今豫北、西南和冀东南交界一带近年来首师大袁广阔老师的团队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以及河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该地区开展一系列考古调查、发掘显示,今天看来位于太行山脉以东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沃野千里,一马平川在古代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地貌和自然景观,目前河济地区的生态环境是自汉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始作俑者正是黄河在该地区历次的改道、迁徙、泛滥。但汉代以前河流湖泊众多,丘陵和河流湖泊相间分布,地理环境适宜采集渔猎和农业生产。

袁老师讲述河济地区环境变化

袁老师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入手,为同学们讲述古河济地区的环境变迁。自上世纪末,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一带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现了西水坡遗址、高城遗址、戚城遗址和三杨庄遗址等。其中高城遗址出土二里头文化以及殷墟、东周等多个时期的遗物,被有关学者认为是卫国都城,也是传说中的颛顼遗都帝丘汉代的东郡所在。其城墙底部距今天的地表有十余米,城壕和城内的文化层也被汉代及之后的黄河积形成的黄沙层所叠压,因此判断城址的毁灭与汉代的黄河泛滥有关。此外在山东菏泽也发现有汉代墓葬等被淤埋十数米的现象。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新石器至商周时期,河济地区的文化堆积并没有大的中断,也没有发现大洪水淤积层,说明这里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一直都有人类活动。洪水淤积层都是汉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的,经过多次大规模的改道迁徙,黄河在豫东北、鲁西南地区形成了厚达6-15米的淤积层,从而彻底改变了这一地区先秦时期丘陵、河湖相间的自然景观,使先秦文献中记录的雷泽、巨野泽、历山等不复存在

同学们认真倾听

这些发现在古代文献中也得以印证。黄河是河济地区最主要的河流。先秦时期黄河改道泛滥不见于历史文献记载,但到战国中期各诸侯国在黄河下游全面筑堤则屡见于文献,如 《汉书·沟洫志》就有齐、赵、魏等在黄河两岸筑堤的记载。到了汉代,黄 河 改 道、泛 滥 的 记 载 就 屡 见 于 历 史 文 献。战国及两汉时期铁器、牛耕的利用加强了开垦黄土高原和发展农业生产的能力,黄河的泥沙增多,由“河”变为“黄河”,黄河淤沙导致城址毁灭、丘类遗址淹没、湖泊消失等一系列后果,造就了如今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这里的古代文明也随之消失。

袁老师讲述了古河济地区与早期国家形成之间的关系。首先,古史传说中五帝多在河济地区。《左传·昭公十七年》:“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竹书纪年》:“帝颛顼高阳氏……帝即位,居濮。”这里所指即之前提到的高城遗址。《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三》等表明汉代皇帝已认定尧陵位于山东济阴成阳。《括地志》云:“姚墟在濮州雷泽县东十三里。”雷泽故址就在今河南濮阳县境,及山东菏泽、鄄城一带。而且《汤诰》中的记载经考证就在山东,表明尧舜禹时期洪水泛滥之地就在河济地区。禹九州中的中心区—兖州大部分即位于河济地区,夏王朝早期的都城和封国也多在河济流域。这里率先步入了早期国家阶段,成为一个辐射四方的文化政治中心。

袁老师总结黄河改道与文明变迁的关系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针对陶寺遗址为“尧都”的论证以及上古神话的真实性等方面踊跃地向袁老师提问,袁老师对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回答。在座的同学感到收获颇丰。

同学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