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681报道:远古人类用火:意义与研究进展

  • 图文/徐思雯
  • 创建时间: 2021-04-23
  • 1628

        2021年4月13日18:30,明德讲堂M681期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二楼227教室举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受邀主讲,人文学院考古系杨益民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高老师讲述远古人类用火历程

        首先,高老师强调了火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用火是人类独有的特质和行为能力。距今约200万年前的直立人就已经开始用火,火的使用使人类认知水平与技能不断提升;增强了人类的适应生存能力;增强了人类资源获取与改造物质的能力;改变了人口的数量和结构;改变了人的性情与人际关系;也改变了人类的作息方式。

高老师强调火的重要性

        人类用火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利用自然火,控制、管理火与人工取火。关于人类是如何学会用火的,目前有“熟食假说”和“人类与火长期互动假说”两种说法,为了验证这些假说,科学家们不断去探寻早期用火的证据,然而早期用火证据的辨认、提取和论证十分复杂且困难。一般认为具备灰烬、烧骨等燃烧遗存,人类操控痕迹,人类化石等与人类共生的遗物和适宜人类生存与埋藏的环境4种特征的就可以被认为是用火的证据。就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是在肯尼亚的一个距今150万年的遗址中。研究者以精耕细作的发掘形式极大地保留了标本位置和产状信息,并结合土壤微形态、燃烧实验模拟、红外光谱仪分析及空间分析等科技手段,复原了古人类用火行为。人类用火的历史断断续续地发展着,直至距今35-20万年前的以色列的几个遗址中发现了明确的用火证据表明人类在此持续性用火,说明此时人类已经熟练地使用火,而且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钻木取火和燧石取火是古人类人工取火的两种重要方式,受制于木材腐朽等因素,只有燧石等能够较好的保存下来,科学家们在距今约5万年前的法国西南部遗址中发现的燧石两面器上存在被用硬质矿物材料连续打击或与其摩擦所产生的痕迹,推断是当时尼安德特人打石取火的证据。

同学们认真聆听

        人类在掌握火之后还利用火进行了许多活动。高老师谈到在宁夏水洞沟遗址调查发掘的时候,就发现了先民对石料进行热处理以改变其物理特性的现象;另外动物骨骼上留有人类狩猎、烹煮的痕迹,综合岩石成分、形态分析,燃烧加热分析,植物食材分析,动物考古研究,水质检测,民族学资料和埋藏与年代学研究,认为当地先民曾使用“石煮法”来加工、烹煮食物。火的利用不仅体现在饮食上,还体现在艺术追求上。一些洞穴中发现的壁画上使用的黑色颜料就是木炭,乃至后来出现的陶瓷器和青铜器等,都是火的产物。火的全方位运用引发了“广谱革命”,促使人类社会复杂化,带来了文明的曙光。

高老师讲述远古人类用火历程

        最后高老师还和同学们分享了人类以外,植物与火互动的例子。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还意犹未尽,纷纷发言提问,高老师对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回答。在座的同学感到收获颇丰。

同学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