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642报道:陶身体剧场与当代舞蹈艺术特质

  • 创建时间: 2020-10-22
  • 2263

2020年10月13日,明德讲堂M642期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2—107教室举行,《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张延杰教授受邀主讲,艺术中心牛锡桐老师主持本场讲座。


讲座现场

张老师并没有一开始就讲理论,而是先给同学们播放了一部短小精悍的“陶身体剧场”纪录片,让大家对“陶身体剧场”艺术家的工作状态有了大概的了解。并提出了一些问题来引发同学们思考,例如,怎样才能使中国现代舞艺术在国际上被平等的看待,而不是作为国外对东方文化的猎奇心理来被接受。

 

张老师讲述中国现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

张老师从美国的社会运动讲起,通过美国六十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来介绍先锋派和后现代主义。接着介绍了国内现当代舞蹈的发展,并列举了沈伟、金星等著名舞蹈艺术家的事例。回归到“陶身体剧场”本身,张老师总结了其艺术特质包括三点:艺术家的个人主体性;观众的审美主体性;当代人共同关切的个体价值和情感需求。张老师提出,越是用意识形态去束缚艺术,反而离艺术越远。我们需要抛开理性的东西和外在的意义,回到观众本身的感受,艺术作品如果打动了观众,那它就是经典。



 同学提问环节

在讲座的尾声,张老师接受了同学们的提问并耐心的解答。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如何看待为了给顾客提供打卡拍照服务而进行优化的展览馆”?张老师总结认为受众去展览馆打卡、拍照、发定位是为了证明身体的“在场”,从而找到话语权,强调自己身体的“具身”体验,最后找到他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同学们对于本场讲座表达了深深的喜爱和观点的认同,在讲座结束后,还有很多同学与张老师继续热烈地讨论相关话题。

嘉宾简介:

张延杰,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西方舞蹈史,西方文化史,欧洲文艺复兴。近年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文化艺术研究》《民族艺术研究》《中国文艺评论》等期刊发表西方舞蹈史及西方舞蹈文化研究相关学术论文和译文多篇,并出版专著《文化史视野下的西方舞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