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538报道 | 守望工业文明:工业遗产保护的理念、实践及其教育意义

  • 宋石玮
  • 创建时间: 2018-12-26
  • 1107

        2018年12月19日18:30,明德讲堂第538期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1-107举行,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教授冯立昇受邀主讲,做了题为“守望工业文明:工业遗产保护的理念、实践及其教育意义”的精彩报告。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冯老师首先通过一系列油画艺术作品对工业革命进行了简单介绍,并由此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工业遗产及其保护。在此基础上,冯老师围绕工业遗产保护理念的形成与变化、工业遗产范畴与保护的基本原则、国际上工业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及借鉴价值、我国工业遗产资源的估计与认识、工业遗产保护的教育意义这五个方面开展了本场讲座。

        工业遗产概念的出现与保护工作的开展与工业考古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工业考古在英国肇始;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保护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学科和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遗产保护被推向前所未有的全面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人们对工业遗产的认识和保护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保护对象由特定的纪念物与遗址转变为工业遗址群或者整个景观,越来越多的学者从阐述工业遗产的技术功能转向研究人与社会关系层面。

        接下来,冯老师对工业遗产的概念范畴和保护的基本原则进行了介绍。国际上对于工业遗产和工业考古学的定义主要来自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2003年7月通过并提交给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下塔吉尔宪章》。同时冯老师也指出,由于工业遗产的内涵十分丰富,而且分类标准多样,世界各地对工业遗产的范畴界定可能各有不同,仍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工业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是原真性和整体性。

        冯老师详细介绍了英国曼彻斯特南部威尔姆斯洛之纺纱厂、德国鲁尔工业区、明治日本工业革命遗产、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等世界各地工业遗产成功的保护案例,这些项目在所在地政府、相关机构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大都很好的保存了遗产整体技术景观以及当时周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并对后来者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这些典型案例具有很高的学习借鉴价值。

        随后,冯老师介绍了对我国工业遗产资源的估计与认识。我国工业化时间虽短,但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留存有极其丰富的工业遗产,如杨树浦自来水厂。国家文物局已将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并纳入其管理工作范围,还参考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工业与技术历史发展情况,制定出中国工业遗产的评估标准。工信部2017年以来公布了两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最后,冯老师讲述了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历史、文化、科学社会价值及其深远的教育意义。

        讲座最后,同学们就随着数字影像等纪录资料的丰富工业遗产保护在未来是否会走向衰落,工业遗产中的机械设备如何保存至今仍能使用,小件实物、电报、通讯基站之类的工业遗产如何保护,航空航天方向的工业遗产保护情况等问题向冯老师进行请教。冯老师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了回答。



主讲人简介:

        冯立昇,1962年生,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教授、所长,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技史及相关领域文化遗产的研究,兼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