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529报道:上古世界之中国——中国文明形成与创新

  • 李京亚
  • 创建时间: 2018-11-16
  • 1248

        2018年11月14日19:00,明德讲堂第529期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1-107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易华研究员受邀主讲,做了题为“上古世界之中国:中国文明形成与创新”的精彩报告。人文学院杨益民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殷墟的考古发掘对中国上古史研究与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的意义是无法衡量的,曾主持发掘殷墟遗址的“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是研究殷墟的重要人物,著有《中国文明开始》、《安阳》等。李济先生总结了殷墟文化的六个特征,并指出不同文化接触对今天和过去的所有文明的重要意义,也对殷墟遗址中的来自于其它文明的一些文化遗物进行了分析。

        易华老师以李济先生的研究为基础,对殷墟的本土与外来文化因素做了深入阐述。他首先从“六畜”讲起,认为猪、狗、鸡源于东亚本土,牛、马、羊、来自中亚或西亚。而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也来自西亚,并被殷商的统治者置于极高的地位,以“麦熟”为岁首,可见一斑。而殷商的上帝信仰与印欧游牧民族的天崇拜也有较深的联系,占卜的卜骨文化也同样如此。“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殷商的祭祀与兵器矛,也能找到与中亚等西方文化的联系。上述的殷墟文化五个方面的特征都与其它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殷墟的白陶和原始瓷则是东亚独有的创造发明。

        然后,易华老师将殷墟遗址放在世界上古文明的体系中进行分析,指出殷墟这样巨大规模的遗址在东亚绝无仅有,在世界屈指可数。他详细介绍了赫梯王国国都哈图沙遗址、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以及埃及新王国时代文明,并与殷墟遗址进行了比较,总结出这些世界上古时代文明的共同性——青铜、文字、城市或大型墓葬、神庙等,并指出殷墟遗址中青铜与马车的独特性。

        接着,易华老师对此次讲座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总结。他指出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其它上古文明的交流对其自身的重要意义、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上古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并强调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有机组合。

        最后,同学们就家畜驯化起源、中国上古文明对其它文明的影响、殷墟马车等问题向易华老师提问,得到了易华老师的认真解答。



主讲人简介:

        易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史学博士。长期从事游牧与农耕民族关系研究,发表《青铜之路》、《民族主义与多重认同》等论文。独著《夷夏先后说》化解了中国文明本土起源说与外来传播说的矛盾;《齐家文化说》论证了华夏文明结晶形成过程。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