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517报道: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概览

  • 创建时间: 2018-11-09
  • 1821

        2018年10月17日晚,明德讲堂第517期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举行,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赵晓楠教授受邀主讲,为同学们带来题为“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概览”的精彩报告。艺术中心牛锡桐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



        首先,赵教授从少数民族民歌的定位问题谈起。中国迄今有55个少数民族以及74万人的未识别族群,而少数民族民歌就是指这些民族和族群中特有的歌曲。这些少数民族民歌产生的背景是多元的、复杂的。其产生背景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语言文字,地理分布,人口数量,经济生活和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方面,没有任何一首民歌是用普通话演唱的,很大程度上,一个地方一个民族民歌的风格是由其地方方言来决定的,而我国的民族语言系统有五大语系,错综复杂。地理分布方面,大部分少数民族分布在边疆地区,地理分布会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产生影响,并最终反映于民族民歌上来;人口数量方面,人口数量的多少和民歌的丰富程度并不成正比;经济生活方面,各个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类型和文化类型;宗教信仰方面,几乎所有类型的宗教信仰方式都能在我国找到,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形式也几乎涵盖了人类原始信仰的各种类型。

        少数民族民歌本身也是丰富、复杂和多元的。其大体上分为三大音乐体系——东亚音乐体系、波—阿音乐体系和欧洲音乐体系。彼此有着复杂而又迥异的音乐形态——不同的音阶调式、节拍结构、旋律旋法、曲式结构和声部织体。民歌题材和类别也十分多样,而整体来说有六大题材:劳动生产、社会斗争、爱情婚姻、事情风物、传说故事、儿童生活。少数民族民歌也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文化形式和文化功能——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传情达意、传授知识、劝诫感化。

        其间,赵教授带领大家学习演唱了广西侗族民歌“姐姐你去哪”,并以全班合唱结束了本次讲座。



主讲人简介:

        赵晓楠,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承担、参与《侗族民歌旋律与声调关系之研究》、《西南边疆10万人口以下民族音乐实录》等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发表《南部侗歌旋律“依字行腔”特征及其原理之数学演算》、《南部侗族芦笙谱的不同谱式及其历史发展轨迹》、《民歌、还是学堂乐歌?——两首满语歌曲类别归属的讨论》等多篇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