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523报道: 争议性科学报道

概念、操作与科学文化使命

  • 马奎
  • 创建时间: 2018-11-05
  • 1326

        2018年10月31日,明德讲堂第523期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1-107举行,中国科学报社的李占军老师应邀做了题为“争议性科学报道:概念、操作与科学文化使命”的精彩报告。人文学院莫扬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李老师在讲座开始的时候,提到争议性科学问题有科学共同体内部之间和科学共同体与外部社会之间两个来源,两个来源代表不同属性,报道要求各有差异,前者是科学的,较为单纯;后者是社会的,与各种利益背景纠缠,比较复杂。审视两种报道呈现和传播中的不足,能看出科学文化建设的艰巨性,涉及共同体内部价值观、媒体认知、社会治理等多方面因素。

        在讲座中,李老师用了不同的案例为大家详述争议性科学问题。在案例“应不应该建造巨型对撞机”中,李老师分别详述了赞成立场的丘成桐和反对立场的杨振宁的观点,支持观点中的要点包括解答物理学上的问题、促进更多方面的提升以及民族复兴情绪。反对观点中的要点包括非科学因素和科学因素两个方面,非科学因素主要表明这不是中国的燃眉之急,不应挤压其他领域的科研经费,科学因素主要是寻找超对称的粒子只是猜想,即使有进步,五十年内不会有实际好处。

        李老师在讲座中与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案例分析,不仅仅探讨了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不一致和争议性,也探讨了媒体对科学的误读,这也直接增加了科学不确定性的不利影响。无论从我们身边接触到的科学新闻报道,还是科学知识传播,其内容质量都堪忧,媒体本着逐利的角度去选题和报道,甚至会直接反噬媒体本身的权威性。

        科学在今天越来越多地与人民的生活和社会产生密切的联系,我们生活其中,依靠媒体获取外部信息,辅助学习和判断,这必将导致我们对媒体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信息爆炸且内容参差不齐的网络空间中。

        讲座结束后,许多同学还前来向李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李老师也给同学们提供了获取较权威信息的来源,尽管我们的大众媒体目前做的工作不够多,但是垂直领域内容的媒体正在慢慢抬头,这些平台往往会带来优质的内容,且很适合不同专业的同学们进行了解和学习。李老师在讲座的最后表达了自己对同学保持客观中立和批判能力的期待。

 

主讲人简介:

        李占军,文学博士,高级编辑。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兼青年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1996年起在中国科学报社工作,先后任编辑、记者、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其间于2015年5月至8月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做高级研究学者。现任中国科学报社副局级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