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486报道:古代漆器的材料和工艺——起源、传承和发展

  • 创建时间: 2018-05-15
  • 4175

    2018年5月12日,第486期明德讲堂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举行,北京科技大学魏书亚教授应邀为同学们带来题为《古代漆器的材料器工艺——起源、传承和发展》的精彩报告。人文学院宋国定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漆器是亚洲先民在化学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是人类迈向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中国漆器以优美的图案和绮丽的色彩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折射出了举世瞩目的艺术光辉和文化魅力,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魏老师从李克强总理访问日本,参观东京“让文物活起来——故宫文创展览”中的漆器画面切入,首先为我们介绍了漆器这一亚洲特有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及意义,并从史前到秦汉时期漆器工艺的特点分析了漆器的起源与发展,如距今8000年左右的跨湖桥文化木漆弓、曾侯乙墓漆“外棺”、云梦睡虎地秦墓的漆奁、马王堆汉墓的成套漆餐具等。精美别致的器物造型、多元的生漆材料、繁复的髹饰工艺如描漆、描金、戗金工艺、金银平脱、螺钿镶嵌、雕漆等,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魏老师着重介绍了古代漆器材料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生漆的成分包括漆酚、漆酶、树胶质、水以及其他物质。漆酚是生漆的主要成分,漆酚的含量是生漆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含量在50%-80%之间。漆酚的种类随漆树产地的不同而不同。漆树的主要种植地有中国、越南和日本。漆树的种植地不同,漆酚的种类也不同,主要分为三类:中国大陆/日本的漆树, 中国台湾/越南的漆树,泰国/缅甸的漆树等。漆膜的形成机理是在漆酶的作用下漆酚中的不饱和键发生交联反应形成致密的高分子聚合物。漆膜具有光泽、耐老化、耐腐蚀的特性,一般溶剂很难将其溶解,适合其分析检测的方法非常少。魏老师讲解了如何利用热辅助甲基化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联用技术确定漆的种类,并同时测定漆膜中所含的淀粉类、树脂和油类等物质。并用该技术分析了战国、汉代时期考古发掘出土的漆器标本,确定了不同时代漆器所用大漆的种类以及添加材料例如亚麻油、紫苏油、树脂以及猪血等的不同。

    最后,魏老师介绍了大漆工艺传承与发展,如北京以雕漆、扬州以螺钿为特色,并介绍了时尚品牌中应用的大漆工艺。珍贵的漆器文物的出土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人们内在的生活需求,生活踪迹、审美习惯,认识古代漆器材料和工艺-起源、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实物资料。

   

讲座中,同学们全神贯注的倾听并在互动环节积极同魏老师交流。同学们请教了关于为何南方的条件更好保存漆器、漆器的价值评价、生漆大漆与漆器、现在是否有高分子树脂合成漆、漆器的技艺传承、漆器的色调、为什么日本漆器在17世纪的欧洲更受欢迎等问题,魏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一一做出了清晰明确的回答。

主讲人简介:

魏书亚,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获得伦敦大学学院双硕士学位,2007年于维也纳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于 2007-2013年受聘于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大学,任职资深科学家。多年来在科技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主持并参与多项与故宫、湖北省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的科研项目,先后在国内外科技考古领域知名杂志如“科技考古杂志”(英文)、“考古科学杂志(英文)、《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