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日晚六点半,明德讲堂人生系列M416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S104教室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田松教授受邀做了题为“文明的三个前提和生态文明的三个版本”的报告。人文学院詹琰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田松教授首先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前提——思想实验。他用一个假设引发同学们的思考: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比如一座山里生活了一群人,生活了五百年,他们的文明就传承了500年。但是,这个文明的前提必须要有三点:生态前提,即有生活下去的物质条件;技术前提,即人们应该有解决温饱和生活的能力;文化前提,这里的文化前提有两个功能。第一,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可以获得生存的意义,感到幸福;第二,约束技术进步,约束人的扩张,使之不破坏生态的前提。
田松教授讲到,工业文明是一种注定崩溃的文明形态。工业文明没有自我约束的力量,而是自我刺激的力量,经济的增长必定有巨大的能源消耗和垃圾产生,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和气候变化。由此,我们必须去寻找另一个文明——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三个版本,第一个是:平行共处说。即拥有完整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第二个版本是:高级阶段说。即把生态文明理解成工业文明的高级阶段。它是对工业文明的修补和完善,既可以享受工业文明的各种好处,又不承担任何后果。这个版本是建立在对科学技术的信仰之上。第三个版本是:彻底转型说。生态文明是与工业文明截然不同的一种文明形态,不是工业文明的高级形态。
讲座最后,田松教授热情的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田松简介:
田松,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教授。哲学博士、理学(科学史)博士,富布莱特学者(2013-2014),做过大学物理教师、报社采编、电视策划、专栏作家,曾先后在北京大学作博士后工作、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学作访问学者。曾涉足科学思想史、物理学哲学、科学伦理学、科学社会学、环境哲学、(科学)人类学、科学传播、科学与艺术研究等领域;偏爱跨学科案例研究,如以牛奶、食品工业、垃圾为对象的综合研究;是国内最早关注垃圾问题的人文学者之一;近期主要工作为文明研究,如“工业文明批判”与“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