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410:科学家、原子弹与戏剧——科学家的形象与社会责任

  • 创建时间: 2017-04-21
  • 1746

    2017年4月17日上午十点半,明德讲堂人生系列第410期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1-101举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刘兵教授受邀为同学们带来题为“科学家、原子弹与戏剧——科学家的形象与社会责任”。人文学院詹琰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刘兵教授从“两种文化”以及其间之分裂谈起。在上个世界50年代末期,CP斯诺在剑桥大学做了一次演讲,谈到“两种文化”这个问题,他谈到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一种文化是以科学家阵营为代表,它伴随着科学家的这种工作方式、认知风格、言谈话语、甚至于思考方式等等。而人文文化更多的则以人文学界的学者,如像做语言的、哲学的、美学的、艺术等的一些人为代表。这两种文化之间有着些许认识上的冲突。

刘兵教授介绍,当代科学史的奠基人萨顿就曾提出了另一个比喻,他将分别对应“真”、“善”、“美”的科学,宗教与艺术形象地比喻为一个金字塔的三个面。从这种隐喻出发。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就是,我们以往之所以对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相距甚远,将自然、科学与美相联系。

在当代科学的发展历史中,从科学与社会的角度来看,原子弹的制造和使用,是科学和科学家在社会上形象变化的一个转折点。透过几部世界级反映与原子弹相关话题的经典话剧,即《伽利略传》、《物理学家》和《哥本哈根》,人们可以看到科学和科学家从英雄式到有争议形象的这种鲜明的变化,而且,从中折射出对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伦理思考,为我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可讨论的实际案例。

最后,刘兵教授引用了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中科学的社会责任作为结束语:当代科学和技术渗透到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人们对科学基于更大的期望是,也就意味着科学家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

刘兵简历:

刘兵,1958年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曾任教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10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