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406:农业的起源——理论和考古发现

  • 创建时间: 2017-04-21
  • 3690

2017年4月14日晚18:30,明德讲堂历史系列第406期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2-105举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赵志军研究员为同学们带来题为“农业起源研究——研究理论和考古发现”的精彩报告。人文学院尚雪博士主持了本场讲座。

赵志军研究员以农业、作物的定义出发,介绍了农业的意义、副作用、古代传说等。农业起源动因的推测和假设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人文因素,即人类发明创造,包括原始信仰和崇拜、性别分工的结果、技能展示的诱导;第二,自然进化,即新进化论学说;第三,外部压力,即环境和人口间的关系。最新的理论探讨认为,农业的出现是进化式的演变,作物和家畜是进化的结果;进化结果是开放的,过程是渐变的。之后,赵研究员又对农业形成与动植物驯化作了重新界定。

考古发现证实的农业起源中心区有四个,即西亚、中国、中南美洲和非洲北部,农业起源时间均在距今1万年前后。现今世界最重要的农作物品种和家畜种类基本上都是起源于这四个地区,四大农业起源中心区的伟大创造为现今全球农业的格局打下了基础。在西亚农业起源中心区的金色三角地带,发现有大麦、小麦、燕麦等栽培作物,以及绵羊、山羊、牛等驯化动物。在中南美洲农业起源中心,主要发现有玉米、马铃薯、花生、辣椒等驯化作物和羊驼等驯化动物。在撒哈拉沙漠南缘的非洲农业起源中心区,主要发现有高粱、毛驴等驯化动植物。在中国农业起源中心区,主要作物为水稻、粟、黍、大豆、大麻、荞麦等,水稻和家猪的驯化影响了世界。

讲座反响热烈,同学们全神贯注的倾听赵志军研究员的讲述。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如中国古代是否吃蔬菜、新旧大陆的农产品、作物驯化机制等,赵志军研究员耐心的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

主讲人简介:
赵志军: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 1989年赴美国攻读植物考古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1997年考入美国史密森尼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做博士后。1999年回国工作。主要研究兴趣是农业起源。承担并主持过10余项科研项目,包括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截至目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或文集中发表学术文章90余篇,并著有《植物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