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晚,明德讲堂文艺系列第401期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举行,北京舞蹈学院李莘教授受邀主讲,为同学们带来题为《舞蹈音乐纵横谈》的精彩报告。艺术中心牛锡桐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
李教授表示中国古典舞的伴奏音乐首先应当使用中国音乐。作为能够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无论音乐作品来自古代还是现今的创作,必须要具备鲜明的中国风格,这是中国古典舞音乐的共性特征。中国音乐之美首先建立在起伏跌宕、精致婉转的旋律基础上。与西方音乐传统不同,我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实践素来不注重和声,却对线性旋律情有独钟。中国人的听觉习惯在千年传统音响世界的塑造下,擅长捕捉横向旋律中音的精微变化,而对音乐纵向块状和声的立体感受则较为迟钝。因为调式决定了旋律的结构框架,音腔决定了旋律的高低起伏和韵味,所以调式和音腔是决定中国音乐美感的首要因素。
李教授认为高质量的中国古典舞音乐在旋律上必须具备鲜明的民族调式特征和优美的音腔韵味。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地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调式。不同民族或文化区域所固定使用的调式,都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文化选择的结果。各种调式因其音阶结构、调式音级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音律等方面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和表现力。调式和其他表现手法配合在一起,可以赋予音乐不同的风格特征与文化气质。世界各地除了使用产生于欧洲的大调式和小调式之外,也都使用其它很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调式,如日本的都节调式、阿拉伯的木卡姆调式等。不同的调式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群体对音乐不同的审美习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中国民族调式是我国最具特色、使用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调式类型。在中国的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中,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民族调式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李教授对舞蹈音乐深入的讲解,保持学术性的同时也不失趣味性,台下的同学都听得津津有味。在讲座结束后,李教授与一些感兴趣的同学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报告人简介
李莘教授,音乐学博士,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音乐教研室主任。研究领域:民族音乐理论、音乐学/舞蹈学跨学科理论研究2013年北京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北京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最佳演示奖”、“最佳教案奖”、“最受学生欢迎奖”等单项奖获得者。承担本科、研究生、继续教育学院各类课程及MFA学术讲座。先后在《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万字。出版有《自为风气自变迁》、《中国古代乐舞的音乐呈现》、《中国古典舞音乐研究》、《京西幡会幡乐》《中国古代乐舞文化研究》等学术著述。编写教材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