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400:舌尖的诱惑:人类的进化、驯化与饮食文化

  • 创建时间: 2017-04-05
  • 1755

2017年3月28日晚18:30,明德讲堂历史系列第400期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2-201室举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教授为同学们带来题为“舌尖的诱惑:人类的进化、驯化与饮食文化”的精彩报告。人文学院尚雪博士主持了本场讲座。

   李水城教授以考古学视角下的人类饮食发展史为背景,依次讲授了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农业和家畜出现以及饮食传统与文化这三个方面,宏观系统地给了同学们很多启发。第一部分李教授指出两足行走、制造工具是人类进化迈出的两大步,人类杂食(食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有助于体质形态的进化。用火熟食更是人类进化的飞跃,导致人类体质形态的重大改变,如扩大生境和食物来源、减少内脏消化负荷、促进人脑和骨骼发育等。

   关于动植物驯化,李教授首先强调了植物野生形态与驯化形态的最大区别,即是否脱粒;介绍了最佳觅食理论、绿洲假说、人口增长说、气候环境变化说等农业起源理论;近东地区、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南方长江流域、非洲、美洲、东南亚等地的农业特点及驯化动物。

西方的农作物决定了他们传统的粉食文化,作物磨粉、发酵、烤制的方法也是导致西方陶器出现晚的原因之一;早期驯化动物导致反刍类动物是他们的主要肉制品和奶制品来源。相反的,东方则是传统的粒食文化,蒸煮方式刺激了早期陶器的出现,粘性食品是东方特有传统;家畜及肉制品主要为杂食动物猪,早期东方人不食用奶制品,主要蛋白质来源是豆制品。美洲则以土豆、南瓜为主要食物原料。同时,宗教、祭祀、礼仪与饮食文化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讲座反响热烈,同学们全神贯注的倾听李教授的讲述。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同李教授交流,对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的关系、狼如何驯化为狗、人的进化到底是渐变还是突变等提问,李教授耐心的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

主讲人简介:

李水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文物局等评审专家,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国际知名杂志评审。长期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西北史前-青铜时代考古、盐业考古、农业的起源与动物驯化、冶金史、环境考古等研究。曾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中外合作项目8项。现任“史前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著有《半山与马厂彩陶研究》、《中国古代陶器》、《东风西渐-中国西北史前文化之进程》等专著。主编《中国盐业考古》(1-3卷,2006、2010、2013)。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