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科学巨匠伽利略的《星际信使》

  • 创建时间: 2016-12-16
  • 1903

报告现场报告现场
20161116日晚,第378期明德讲堂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举行,台湾清华大学的徐光台教授做了题为《科学巨匠伽利略的<星际信使>》的精彩报告。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徐光台教授将伽利略的故事放在西方科学文化背景之中进行讲述,又结合他在成长和从事研究时所遭遇的困难和机遇,将伽利略这样一个科学巨匠的形象从神坛拉回现实,拥有了生动和丰满的形象。

徐教授首先介绍了望远镜出现之前,西方科学的理论背景。从亚里士多德到托勒密再到哥白尼,都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对宇宙图景的描绘,但都属于裸眼天文时代。而伽利略则开创了望远镜天文学的时代。作为七个孩子中的老大,伽利略的父亲原本希望他成为能够挣钱养家的医生,但他却因为对天文的热爱而未遵从父愿。也由于对天文的热爱,他自己动手,将原本多被海盗用来观察敌情的spy glass,改良为能够用来进行天文学观察的望远镜。凭借自己亲手制作的精密仪器,伽利略发现了木星,这一发现让他赢得了麦迪其家族资助和庇护,助他躲过教会的禁制,而最终出版了天文学巨著——《星际信使》。在这本书中,伽利略提出了当时看来离经叛道的天文事实:月球表面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银河有无数星星等。正是这本书,让伽利略从数学家成为了自然哲学家,有了谈论自然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资格,进而不断推广自己的学说。虽然他的学说经过漫长的岁月才最终获得广泛认可,但他的实操精神和探索精神,以及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始终鼓舞着后继者们。

徐教授的讲述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兴趣,热烈的讨论一直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

报告后讨论报告后讨论

【文/ 杨恋洁】

主讲人介绍:

    徐光台教授,1992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科学史系哲学博士,1993年起任教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历史研究所,曾任《清华学报》主编,现为台湾清华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主要研究在西洋科学史、中国科学史、中西科学史比较研究,中西交流史。着有《近代科学革命:从哥白尼到牛顿》(2003)、《函宇通校释:格致草(附则草)》(2014),中译与导读(2004)《星际信使》 (Sidereus nuncius, 1610)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原著,范龢惇(Albert Van Helden)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