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报道:《红楼梦》中钗黛形象与传统文化渊源

  • 创建时间: 2016-03-19
  • 2338

 

       2016年3月16日晚,第330期明德讲堂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举行,中国传媒大学朱萍副教授与同学们一起畅谈《红楼梦》中钗黛形象与传统文化渊源。人文学院牛锡桐老师主持了本场讲座。

讲座尚未开始,前来听讲的同学们就占满了教室每一个角落。

朱萍的报告先后讲述了黛玉和宝钗形象与传统的诗词意象、比德文化、传统人物的渊源,并且在讲座的最后讨论了到底是“钗黛合一”还是“钗黛对峙”的问题。

首先朱萍介绍了钗黛形象与传统诗词意象的渊源。林黛玉的形象主要就是一个诗人的形象。她的姓氏“林”本身在传统诗词意象中就有强调隐士风范,徘徊于主流社会之外的内涵。同时也蕴含了黛玉林下隐士的形象和秉性自然、平民风致、无富贵气的特点。黛玉之黛,即画眉之墨,黛玉即是未经雕琢的墨玉。体现出林黛玉天然未凿,世所罕有的特质。而对于宝钗,朱萍讲到,钗表面看虽然是富贵之物,但在古典诗词意象中其实隐喻分离之意,包括宝钗的丫鬟黄金莺的名字也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这样悲剧的意味。 “裙钗是所有女子之物,代表着广泛的悲剧,而粉黛只属才女美女,所以黛玉的悲剧代表着有限群体的悲剧。”朱萍总结道。

接下来,朱萍讲解了钗黛性格与传统的比德文化。所谓比德文化,就是以自然之美比附人物道德之美。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芙蓉、桃花、竹、水等来比附黛玉的孤独境遇与高洁品格。而对于宝钗,则用了牡丹、菊、金器等来展现宝钗品格端庄,行为豁达,容貌丰美的形象。

讲座的第三部分是钗黛形象与传统人物的渊源。在《红楼梦》中,黛玉被比作比干、西子、谢道韫,分别体现了林黛病态美、敏感、尖刻、猜忌的性格和才女形象。 而宝钗,则如乐羊子妻的形象,品德高尚,才识过人。

最后,朱萍回到了到底是“钗黛合一”还是“钗黛对峙”的问题。脂批道:“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因黛玉和宝钗总是一对一对的出现,作者自始至终都是对称均衡地描写和刻画钗黛两个人物。非宝钗的黛玉之精神不出,写黛玉处也均是写宝钗处。而钗黛对峙则是说黛玉和宝钗分别代表了情和理,以及封建淑女的理想化与世俗化。黛玉是诗意,情感,是粉黛;宝钗是史诗,理性,是裙钗。

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朱萍一一解答了“如何看待袭人这个人物?”“宝玉到底更爱谁?”“如何看待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等问题。

  【文/王晨,图/王晨】

主讲人简介:

朱萍,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中国近代文论史研究、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小说名著选讲等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专著:《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研究》。在《红楼梦学刊》、《中国典籍与文化》《文学研究》《江淮论坛》《首都师范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海南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延伸阅读:

明德讲堂创办于2012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研究生人文素养而设置的系列讲座,包括思想、社会、历史、文艺和人生五大系列,每学年举办80场。讲座邀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做主讲人,从各个侧面透视思想世界、社会万象和冷暖人生,致力于国科大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