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做客明德讲堂

  • 创建时间: 2012-10-19
  • 2749

926日晚,明德讲堂系列讲座“思想”系列第四讲在中关村园区S206教室进行,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应邀为国科大师生做了主题为“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的精彩演讲。该讲座由人文学院孟建伟教授主持。

吴国盛教授首先指出国人对科学的误解源于文化的差异。科学是舶来品,中国文化中没有“科学”的概念,而中国人只能以中国文化的眼光和思维来认识它。科学在中国所受推崇远甚于在西方,这种过分推崇起于国人最初接触科学的特殊时机,中国近代的痛苦遭遇让国人求学西方意图“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国人的心目中,“技”就等同于科学,而“坚船利炮”则是科学最具体的形象,保家卫国和为国争光是引入和发展科学的目的所在。

由此,中国人所认识的科学有着强烈的实用主义和爱国主义色彩。吴教授认为,将科学与技术混淆,继而以军事技术为技术代表,是国人对科学的两个方面的误解,此外,还有一种误解则与“科学”这一源自日本的译名有关。“科学”一词对“科”的侧重皆因日本引入科学时西方科学正处于职业化、专业化时期,这一译名并未体现西方科学的根本精神。

继而,吴教授提出了两个命题:第一,科学不是一种智力现象;第二,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依赖的。吴教授解读“人文”:“人”是理想人性的设定,“文”则是达到理想人性的教化方式。吴教授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而成熟的农耕文化,安土重迁的中国人以血缘为构成社会秩序的原则,血缘文化奉行“情至上”,从而将“仁”作为理想人性,以“礼”为教化;而在科学之源的古希腊,迁徙为常态,构成秩序的原则不是血缘而是契约,而契约文化的前提是个体的独立自主,“自由”成为西方文化的理想人性,为达“自由”而追求不变与同一,因此以“科学”为教化方式。

在澄清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并指出科学的文化根源之后,吴教授指出要在古希腊文化中理解科学。希腊科学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为了自身的、无功利性的“无用”之学;二是内在性的、自推的演绎的知识。吴教授总结道,自由是认识并追随理念的逻辑,是科学的根本目标,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根本在于缺乏对自由概念的认识。

其后的互动环节中,吴教授特别指出,科学是由文化带来的,它并不代表治理权。回溯科学的文化根源,也是为了明确自身的位置,思考中国传统文化遭遇西方强势文化之时该如何恰当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