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报道】M233:科技的力量与舞蹈的美

  • 创建时间: 2014-12-05
  • 2414
1_副本.jpg 
 
2_副本.jpg
 
 

2014123日晚6点半,233期明德讲堂在雁栖湖校区举行,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许锐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科技对舞蹈的影响的讲座,带领同学们走进舞蹈的世界,领略舞蹈的美。人文学院牛锡桐老师主持了本场讲座。

舞蹈是以肢体为媒介来传达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人类最原始的艺术形式之一,正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原本依靠个体就能完成的舞蹈,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无疑受到其巨大的影响。许锐指出,在绘画领域里,因为照相机的出现,艺术家们不再过度追求工笔写实,而是衍生出了印象派等抽象流派;当今最流行的艺术形式,如电影、音乐等,也都与科技息息相关;舞蹈也不例外,高科技舞美技术确实可以大大增强舞蹈的表现力。

许锐强调,尽管科技作为工具,可以帮助艺术表达,促进艺术进步,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它来把握人类内心最本质的情感和生命需要。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可以让人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如果只求“新”而不走“心”,是无法真正打动人的,也不会被人长久铭记。他举例说,2008年春晚的双人舞“蝶恋花”首次将LED特效运用到晚会节目中,两位舞者温婉缠绵、柔美动人的舞蹈在特大蝴蝶特效出现的瞬间完全被淹没,观众在被绚烂画面震撼的同时,几乎没有人再去关注舞者的动态。作为一个晚会节目它是成功的,因为它让观众为之惊叹,但作为一个舞蹈节目它是失败的,因为它失去了本真的东西。假设有一天,科技不再发达,人类回归原始,电影、电视会消失,但只要人类仍然存在,舞蹈决不会消亡,因为最核心的、以生命为依托的东西是无法剥夺的。舞蹈的确不像电影、电视那样流行,因为无法跨越时空进行复制,但它以舞者的肢体为依托,其独特价值又是不可替代的。

许锐还与同学们一同分享了优秀的舞蹈作品,带领同学们深层解读这些作品,如台湾现代舞之父林怀民先生早期的作品《流浪者之歌》以及芭蕾舞经典作品《春之祭》等。

最后,许锐告诫同学们,“科学家也要有人文关怀,不要为了科学而科学,而是要秉持一颗关怀生命的心。”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古今中外许多大科学家同时也是艺术家。他希望国科大学子平时多参加文艺活动,看一些舞蹈、戏剧,立足科学感知艺术,从艺术角度回眸科学。【图文/朱雅婷】 

主讲人简介:

许锐,舞蹈学博士,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舞台文学创作与策划人。2005年获亚洲文化协会(ACC)访问学者奖学金赴美国深造,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作品大型舞剧《红高粱》曾获第十四届文华大奖与文华编导奖;民族舞剧《徽班》获国家舞台精品工程与五个一工程奖;都市生活舞剧《骑楼晚风》获第十三届文华特别大奖与文华剧作奖,2009年作为联合主持人创建“跨艺·2012舞动无界”中外当代舞蹈创作研究国际项目。舞蹈作品有:汉风舞蹈诗《大风歌》、民族民间舞蹈剧场《第五朵金花》、舞剧《戈壁青春》、音乐剧《舞678》。舞蹈研究著作及教材有:《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审美与自觉》、《音乐舞蹈戏剧艺术鉴赏》、《中外芭蕾舞作品赏析》、《中国古典舞袖舞教材》等。

延伸阅读:

明德讲堂创办于2012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研究生人文素养而设置的系列讲座,包括思想、社会、历史、文艺和人生五大系列,每学年举办100场。讲座邀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做主讲人,从各个侧面透视思想世界、社会万象和冷暖人生,致力于国科大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