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报道】M228:同光十三绝合传中的程长庚、谭鑫培、梅巧玲

  • 创建时间: 2014-12-03
  • 1876
 1_副本.jpg
 
2_副本.jpg
 
3_副本.jpg
 

20141124日晚6点半,第228期明德讲堂在雁栖湖校区举行。剧作家张永和先生到场主讲,以“同光十三绝”中的几位京剧大师为线索,向同学们讲解了京剧的由来与发展。人文学院牛锡桐老师主持了本场讲座。

张永和首先向同学们解释说,“同光十三绝”是晚清画师沈蓉圃于光绪年间绘制的工笔写生画像,画中展现的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十三位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即后来的京剧奠基人。该画现存于梅兰芳纪念馆,曾在中央电视台2014年马年春节晚会上亮相。《同光十三绝合传》,则是张永和自己创作的关于同光十三绝的集体传记作品,由此也就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人公。

张永和指出,徽班是京剧的来源但不等同于京剧。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适逢乾隆八十大寿,受扬州盐商的资助,三庆徽班进京演出。由于当时北京的戏曲种类繁多,三庆班未能入宫表演,便在坊间演出且广受好评,于是扎根京城。也就是从这时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等四大徽班陆续进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京剧。张永和介绍说,“京剧”一词首次出现于上海《申报》,光绪二年(1876年),“京班戏” 到上海演出,《申报》在介绍剧种时认为剧团来自于京师,于是定为“京剧”。

张永和接着向同学们介绍了十三绝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位艺术大师。其中,程长庚是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他11岁来京,经过多年刻苦学习,终于在一个官员的堂会中展露光芒。程长庚改革剧场陋习,比如站台、相姑、走穴等,并且禁止在演出时叫好、吸烟,否则停止演出,这些举措净化了舞台风气,推动了京剧的日臻完善。程长庚还积极培养接班人,他成立科班,亲自担任主讲人,培养出一批如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等优秀的京剧艺术家。程长庚的接班人是杨月楼。清咸丰年间因家乡洪水泛滥,杨月楼随父到北京天桥卖艺,后被程长庚约入三庆班,颇受器重。光绪四年(1878年)底,由程长庚呈请,杨月楼被保选为四品顶戴的精忠庙(梨园公会前身)庙首并兼领三庆班。1882年程长庚辞世,此时已接掌三庆班近十年之久,在京、沪享有盛名。在其弥留之际,托孤于师弟谭鑫培,望精心培育其子杨小楼成才,在谭鑫培的精心培养下,杨小楼成为一代国剧宗师。一串串动人的故事似乎让讲者和听者都忘了时间的流逝,以至于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的故事只好留待今后再讲了。

在互动环节,张永和先生细致地解答了同学们的提问,让同学们了解到国粹京剧的价值及传承的重要性。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图文/秦龙秋】

主讲人简介:

张永和,国家一级编剧、戏曲评论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京剧联谊会副会长、北京戏曲评论协会副会长。由其创作、改编的戏曲舞台剧及影视剧目多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老舍文学创作奖、中国曹禺戏剧奖、中国京剧节金奖等奖项,他本人于2012年荣获“弘扬京昆艺术特殊贡献成就奖”。代表作有:京剧《风雨同仁堂》、影视作品《大清药王》和《天下第一丑》、专著《马连良传》和《同光十三绝合传》等。

延伸阅读:

明德讲堂创办于2012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研究生人文素养而设置的系列讲座,包括思想、社会、历史、文艺和人生五大系列,每学年举办100场。讲座邀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做主讲人,从各个侧面透视思想世界、社会万象和冷暖人生,致力于国科大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