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有胡气”而意气风发的时代,其对外交流之频繁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历史一去不返、难得再见,但是却留下了诸多遗物来引导我们追溯大唐盛世的辉煌过往。2014年11月13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齐东方教授应邀担任222期明德讲堂的主讲嘉宾,他以“梦回大唐”为主题,从文物考古角度带领国科大学子们重温了大唐盛世的兼收并蓄、有容乃大。
齐东方一直致力于隋唐时期的文物考古研究,对这一时期的中西方文化交流尤为关注。他指出,唐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包容,这使得外来文化对唐代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在考古发掘出土的唐代文物——丝织品、金银器、瓷器、玉器、铜器、雕塑品、陶俑等——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丝织品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实用需求,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同时还承载着社会历史和文化风情。齐东方指出,唐代丝织品“不薄技术爱艺术”,不仅吸收借鉴了来自西域的联珠圈等图纹,而且在与中国传统的花鸟装饰结合后,发展出了新的装饰图纹,唐代丝织物上联珠团花图纹的产生与发展,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作为财富的代表、高雅的象征,金银器上的手绘花纹体现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唐代丝绸之路上出土了大量外来金银器,不论是其制作工艺、外形设计还是装饰技巧,都带有明显的外来文化特色。唐代开始出现的多曲长杯、宁夏固原李贤墓出土的胡瓶等,都表现出中亚地区粟特及波斯萨珊的文化特点,而唐代金银器制作中的捶揲及錾刻技术也都来自于西亚及中亚地区。
隋唐时期,中国的制瓷工艺取得了重要突破,可说是遍地开花、百花齐放。从现有材料看,唐朝的青瓷愈发精细,白瓷逐渐成熟,彩瓷、青花瓷和三彩铅釉陶也都开始在这一时期出现,这对后世制瓷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为后代各种彩瓷和青花瓷的繁盛拉开了序幕。
除此之外,唐代的铜器、玉器及雕塑品,也都显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唐代铜镜上曾经十分流行的海兽葡萄纹、雕塑中大量的骆驼和胡人的形象等,都是外来文化打下的烙印。唐人还把儿女情长、祥瑞喜庆等情感融入铜镜,小小的一面铜镜寄托了唐人瑰丽的梦。就玉器而言,唐代玉器一改前代玉器肃穆凝重的礼器色彩,代之为被赋予了浓厚生活气息的观赏玉和实用玉器。自十三环玉带(隋炀帝墓出土)至唐代金镶玉手镯,玉器的制作理念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改变。至于唐代的雕塑品,更是展示了唐人积极向上的生活面貌。作为丝绸之路的符号——马和骆驼的陶俑,均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折射着唐朝与中亚之间频繁的碰撞和融合。而通过对比汉、唐及宋不同人物陶俑形象,更是反衬出唐人的自信豁达和开放乐观。
讲座最后,齐东方总结道,正是由于唐人的开放包容和自信乐观,才缔造了令后世称道的大唐盛世,正所谓“九天阖闾开官阙,万国衣冠拜冕旒”!梦回大唐之后,留给同学们的是深深的思考。【文/王婷婷 图/周荣】
主讲人简介:
齐东方,1992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唐时期考古、历史、文物、美术教学与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唐代金银器研究》、《隋唐考古》等十二部。曾于中央电视台《百家论坛》主讲“汉唐金银器与社会生活”。
延伸阅读:
明德讲堂创办于2012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研究生人文素养而设置的系列讲座,包括思想、社会、历史、文艺和人生五大系列,每学年举办100场。讲座邀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做主讲人,从各个侧面透视思想世界、社会万象和冷暖人生,致力于国科大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