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报道】M212: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 创建时间: 2014-10-23
  • 3846
1_副本.jpg
演讲中的宋国定教授
2_副本.jpg
老师和同学们认真聆听讲座
3_副本.jpg
同学现场提问

1021日晚6点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宋国定教授在雁栖湖校区主讲“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吸引了我校多位老师和200余名同学前来聆听。人文学院胡耀武老师主持了本场讲座。

宋国定认为,原为中国古代先民炊具的“鼎”,承载着一部真实的、有迹可循的中华文明史;通过探究鼎的形制和功能的演变,可以解读中华民族的生活史、技术史、艺术史乃至政治史。通过翔实的考古资料、图片和相关视频以及考古发掘中的奇闻趣事,宋国定从鼎之滥觞、国之重器、吉金铸史、革故鼎新和古鼎新用五个方面,介绍了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他指出,鼎起源于8000年前的陶鼎,之前主要为炊具和食具,进入青铜时代(约4000年前)后,鼎成为礼器与王权的象征。例如,黄帝铸鼎代表华夏一统;大禹铸鼎,则标志着夏王朝的统治地位;商周时期,铜鼎逐渐转变为祭祀的专用礼器,鼎也正式成为国之重器。鼎的数量及相关的青铜器组合,也成为国家和个人身份及地位的标志。汉代之后,鼎从神坛上跌落下来,开始在民间普及,并向实用器(香炉等)转化。新中国建立后,鼎重新焕发了青春。世纪宝鼎、奥运盛鼎等新鼎器的出现,更多地承载了人们对民族复兴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宋国定强调,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史和生活史。与鼎相关的成语,也是层出不穷,如“大名鼎鼎”、“问鼎中原”、 “一言九鼎”、“九鼎大吕”等。最后,他以“鼎新革故”作结,祝愿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在继承优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走向繁荣昌盛。【图文/姚云】

主讲人简介:

宋国定,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19852005年,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200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教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田野考古学、夏商周考古学和青铜器鉴赏等。曾组织和主持郑韩故城、郑州商城、新蔡葛陵楚墓、郑州小双桥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文物局科研项目等多项。著作有《郑州商代铜器窖藏》、《新蔡葛陵楚墓》、《颍河文明》和《郑州小双桥》等。

延伸阅读:

明德讲堂创办于2012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研究生人文素养而设置的系列讲座,包括思想、社会、历史、文艺和人生五大系列,每学年举办100场。讲座邀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做主讲人,从各个侧面透视思想世界、社会万象和冷暖人生,致力于国科大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