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报道】M208:汉武帝的治国之道与用人之术

  • 创建时间: 2014-10-22
  • 2433

            1111_副本.jpg

                         演讲中的孙家洲教授

                 2222_副本.jpg

                                       台下的同学们

20141015日,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一002教室,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孙家洲先生,基于大量历史文献,以其生动诙谐的语言,为在场的300多名学生解读了汉武帝的治国之道和用人之术。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此前的“文景之治”留给他的,既有社会稳定、人心归向、经济富裕的优势,也有制度残缺、国家控制能力较弱的遗憾。孙家洲指出,不屑于“守成”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更化求治”的建言,积极推行改革,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主导统治思想,设置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并选择儒家经师在太学里讲课(博士官)。这样,太学生从全国各地精选而来,接受系统的儒学教育,每年考试一次,只要有一部经典考试合格了,就可以出去做官,成绩特别优秀的可留在皇帝身边,担任郎官。尽管郎官级别不高,但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才干,进而得到皇帝的赏识。在孙家洲看来,汉武帝把读儒家经典和做官联系在一起,增强了青年人的学习积极性,使儒家学说的地位空前提升。尽管如此,汉武帝对儒术之外的学问也积极采纳,像张汤、桑弘羊等带有法家思想倾向的大臣,一样被汉武帝重用。这种“内儒外法”的国家基本统治方略,也为后世皇帝所尊崇。

孙家洲认为,为政之要,首在得人,在竞争激烈、事功显赫的年代尤其如此。汉武帝在选人用人上敢于打破常规,畅通社会底层上升通道,建立了一套选拔人才的有效制度,包括察举制度、上书拜官等。察举制度是指朝廷规定各级官员必须定期、定额向朝廷举荐人才,举荐人才有很多标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孝廉,这不仅可以从社会底层发现人才,也可促进官僚素质的提升。但是,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还得有一个人才选用的特殊渠道来加以补充。汉武帝的做法是“上书拜官”,即允许天下臣民给皇帝上书,就对当时国家面临的某个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借此让皇帝认识上书者的才华,进而可以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做官。而在用人方面,汉武帝也很明智,能够做到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不求全责备。孙家洲指出,汉武帝通过营造良好环境,用改革思想和创新办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用好人才,这样的气魄和做法对当今社会亦有借鉴意义。

讲座在同学们持续不断的掌声中结束。通过这样一场讲座,同学们不仅对汉武帝的治国之道和用人之术有了了解,也对中国古代历史和制度文明产生了兴趣。【图文/姚云】

主讲人简介:

孙家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史学会副会长。曾于央视《百家讲坛》中开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主究方向为秦汉史。主要著述有:《韩信评传》、《命运与性格的对话——再品〈史记〉的人物、故实、思想》、《两汉政治文化窥要》、《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史说心语》、《刘邦与汉初三杰》、《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主编)、《秦汉法律文化研究》(合著)。

延伸阅读:

明德讲堂创办于2012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研究生人文素养而设置的系列讲座,包括思想、社会、历史、文艺和人生五大系列,每学年举办100场。讲座邀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做主讲人,从各个侧面透视思想世界、社会万象和冷暖人生,致力于国科大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