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25年第6期报道: 古代中原青铜器:生成、特质、艺术及其基本学术问题

  • 图文/丁晨
  • 创建时间: 2025-05-16
  • 24

2025年5月9日周五13点3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25年第6期“科学与人文”讲座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报告厅举行。讲座邀请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苏荣誉研究员,以“古代中原青铜器:生成、特质、艺术及其基本学术问题”为题,深入探讨了中原青铜器的独特艺术风格与技术体系,揭示了其在世界冶金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苏湛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苏老师指出古代中原青铜器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的奇葩:造型怪异、纹饰无匹、材质别样、工艺独特、内涵深刻。其发现的历史可以远追商代,并在西汉见诸史籍、在北宋出现了著录,是金石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一千多年来的青铜器著述都陷在该学科的窠臼中。十九世纪,随着艺术史和考古学的成熟、博物馆的发展,古代中原青铜器成为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二十世纪发展的科学技术史学科,也将之纳入研究范畴。百多年来,新发现的青铜器数以万计,各角度的研究著述也成千上万。

  • 一、中原青铜器的独特特质

苏老师指出,中原青铜器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纹饰闻名于世。青铜器的发现可上溯到中商(晚商墓葬随葬中商青铜器),数量上容器占据绝对地位,兵器居次。这些青铜器多为随葬礼器,价值珍贵、造型古怪且实用性较低,纹饰以抽象的兽面纹、龙纹等为主,极少出现人物或植物图案。这种独特的造型和纹饰分布范围巨大,从内蒙到岭南,东海到黄河上游,表现出产地的单一性。春秋中期以后才逐渐显露出少量的地方特点。

  • 二、技术体系的独立性

东亚的中原,迄今还不能确定具有一个铜石并用时代,虽然大约公元前18世纪才进入青铜时代,但很快创建起独一无二的艺术和技术体系,主要采用泥范块范法铸造,如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全部以此法铸造成形,与西亚的锻造技术和失蜡法形成鲜明对比。苏老师特别强调,中原青铜器多为高锡铅青铜,硬而脆,难以锻造,但适合铸造复杂的礼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发展出分铸铸接和垫片技术,为大型青铜器的制作奠定了基础。

 

三、东西亚青铜体系的对比

西亚早在公元前9000年就已开始使用自然铜,并在公元前3000年进入青铜时代,以锻造和失蜡法铸造为主。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冶金术、文字、城市和国家最先出现的地方,在冶铜术发明之前有长达两千年的铜石并用时代,形成了锻打加工铜和砷铜的技术传统,并发明失蜡法铸造艺术品。兵器、工具、神像和动物艺术品是其重要铜制品。而中原虽然直到公元前18世纪才进入青铜时代,但迅速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与艺术体系。青铜时代东西亚洲虽有交流,但两个青铜体系并行发展,至春秋时代,社会巨变,失蜡法被融入中原体系,并用来制作块范法所不能的附饰。尽管中原地区后来在失蜡法铸造上取得了极大成就,但块范法传统始终未衰,毕竟以块范法铸造的青铜器才是中原青铜器的根本,中山王墓龙凤方案即为明证。

四、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苏老师的讲座不仅梳理了中原青铜器的研究史,并与西亚进行了比较,还从古代中原青铜器的生成入手,认识其特质和艺术,揭示了模式的突破对其研究的重要性。他还提出了许多待解问题,如风格与技术的关系、资源流通等。这些研究对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现代文物保护与工艺研究提供了借鉴。

主讲人简介

苏荣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古代金属技术四十余年,在海内外多家研究所、博物馆和大学进行过研究,发表论文、著作等学术成果2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