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25年第3期报道:Disputed Inheritance: The Battle over Mendel and the Future of Biology

  • 图文/付宜冬
  • 创建时间: 2025-04-18
  • 147

2025年4月11日周五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讲座”2025年第3期在玉泉路校区举行。英国利兹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教授Gregory Radick以Disputed Inheritance: The Battle over Mendel and the Future of Biology为题,结合其最新研究,揭秘20世纪初生物学界围绕孟德尔遗传理论的激烈争议,以及这场争议对现代遗传学教育与学科发展的深刻启示。讲座由国科大人文学院苏湛副教授主持。

 

Radick教授以1900年孟德尔豌豆杂交论文的“重新发现”为起点,还原了剑桥生物学家William Bateson与牛津生物学家W.F.R. Weldon之间的经典论战

首先,Radick教授从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出发,介绍了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Bateson作为孟德尔主义的狂热支持者,认为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后称基因)是生物学的革命性突破,主张用简单的数学模型(如显性/隐性规律)解释遗传现象。他甚至提出,遗传物质在受精卵形成后便不可改变,教育、环境等外部因素无法干预遗传本质,这一观点深刻影响了早期遗传学理论的构建。

接着,Radick教授引入了生物学家Weldon对于生物复杂性的实验和论证。Weldon尖锐批判了孟德尔主义的简化倾向,通过水蚤实验,他发现同一祖先的水蚤在不同化学环境中,脊柱长度会呈现显著差异,证明生物性状是“遗传、发育过程、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强调,遗传研究需结合生物统计学与实验胚胎学,反对将复杂的生命现象简化为离散的数学公式。然而,Weldon于1906年意外离世,其倡导的“多因素交互作用”研究路径未能充分发展。Radick教授指出,若当时学界采纳Weldon的整合性框架,生物学可能更早走向重视“动态发育、环境影响”的多元范式,而非如今以“基因决定论”为主导的单一叙事。

最后,Radick教授道出了本次报告的重点。针对当前遗传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简化历史”现象,Radick教授提出警示:教科书过度依赖孟德尔豌豆实验中的显隐性模型,导致学生误以为基因是性状的“决定性因素”,忽视了现实中多数性状(如身高、疾病易感性)由多基因与环境共同调控的复杂性。他以自身参与的教育实验为例,指出采用“Weldonian教学法”(强调发育背景与环境交互)的学生,对遗传决定论的认同度显著低于传统教学组。

“孟德尔的遗产不应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激发批判性思维的起点。”Radick强调,科学史的价值在于揭示学科发展的“多重可能性”——Bateson的成功不仅源于理论本身,更因他将孟德尔主义与农业育种实践结合,塑造了“科学实用化”的社会认同;而Weldon的未竟事业,则为理解遗传复杂性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参照。

  

活动结束后,与会者表示,讲座通过微观历史事件的剖析,揭示了科学发展的偶然性与复杂性,为理解遗传学理论建构及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全新视角。

 

【主讲人简介】

Gregory Radick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学者,长期聚焦生命科学史、科学争议史及动物语言研究史。其著作Disputed Inheritance: The Battle over Mendel and the Future of Biology入围2024年Pickstone奖,通过重构孟德尔理论引发的学术争论,开创了“反事实科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他曾任英国科学史学会主席、国际生物学史与哲学及社会研究学会主席,现任英国科学博物馆集团受托人,2024年当选林奈学会会士,学术成果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