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25年第2期报道: 从科学编史学到科学传播:社会性别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回顾

  • 图文/江丽莎
  • 创建时间: 2025-04-03
  • 32

2025年3月28日13点30分,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25年第2期“科学与人文”讲座于玉泉路校区教学楼阶一1教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章梅芳教授主讲,讲座题为“从科学编史学到科学传播:社会性别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回顾”。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苏湛老师主持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章老师首先表示这次报告的目的是让同学们了解如何把社会性别这种分析视角引入科学史研究领域中。这个主题涉及如何从编史学的研究走到实际的案例研究,再走到面向现实且更有应用性的研究。章老师从三个部分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讲座,分别是性别分析的背景和理论、女性主义对传统编史学的挑战,以及本土案例回顾和反思。

一、女性主义的背景

章老师说到,人们对女性主义实际上有很多误解和偏见。提及女性主义,似乎就联想到一群张牙舞爪的女性要权利,要教育权、选举权等,那是在第一次女权运动和第二次女权运动的浪潮中一些具体的表象。

但实际上我们这里讲女性主义更多是从学理层面、学术层面来谈,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流派,是在第二次女权运动的浪潮中诞生的,它倾向于从边缘的视角看主流的社会价值和结构,尤其是性别的结构,核心是追求性别的平等。后面也扩展为对于其它的边缘群体的关照,这是女性主义理论目标的背景。

从学术的角度来讲,女性主义的流派非常多。不同流派在学术目标以及对于某些问题的基本看法上存在差异。甚至同一流派对于某个问题的认识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或是针锋相对的。但这些流派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共享了一个女性主义标签,其常用的分析视角是“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的英文是“gender”。我们可以从很多层面来理解它。在最基本的层面上,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相对,指的是社会文化建构起来的一套强加于男女的不同看法和标准,生而为男性或女性所应该遵循的在身份和角色等方面的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性别”还可体现为一套社会制度、规范和规则本身,实际上是有结构性的,很多时候可能表现为没有明显的性别歧视和偏见的“玻璃的天花板”。它可以从个体、制度、文化层面进行概念分析。其重要性在于它并非由生物学决定,而是由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建构的,因此社会性别的改变是可能的。“社会性别”是女性主义学术的基本概念和分析范畴,女性主义强调重新去反思现在之所以为现在的过程和原因,不把一切视为生物决定论和理所当然。

“父权制”是一个在学界扎根许久的概念,体现和确保了两性在经济、政治等层面权利不平等的结构,包括工作机会、身份、薪水、权利等。“社会性别”研究的目标就是去发现、理解、批评和推翻这些制造了男性和女性身份的社会关系结构、制度和文化。

女性主义的学术目标首先是寻找杰出女性,承认她们的地位和作用。接着是批判和反思科学领域的制度、规范和结构是否对女性进入科学造成了障碍,进而在分析现有的问题、范式和规则后去架构新的规则、范式体系。女性主义追求现实领域和科学领域的性别平等,有很强的批判性和政治性。

二、性别和科学关联的几个现象

现象1:科学界的性别结构。在科学界,女性占比较低,并且存在女性的高位缺层和明显的分层现象。

 

现象2:科学教育里的性别化。例如理工专业里男性居多,而文科专业里女性居多。

现象3:“管道泄漏效应”。例如从小学、中学到研究生的各个阶段中女生不断被漏出去,最后留在科学界的女性越来越少。

人们往往把主观、情感、直觉与女性挂钩,认为这些女性气质与科学气质不相搭,把客观、理性、逻辑与男性挂钩,认为科学家、工程师常常是男性,实际上这是一种性别刻板印象。这些偏见根深蒂固,改变起来很困难。

在现实对策上,早期采用性别盲视政策,表现在科技政策领域上是一视同仁,后来出现了对女性的政策倾斜,给与了扶持和配额制等关照。

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面临现实阻力。青年女科学家一般会支持政策的倾斜。青年男科学家,除非其伴侣为女性科学家,往往倾向于反对政策的倾斜,认为政策倾斜存在不公平。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从微观上,可能是个人立场的不同,宏观上,还存在利益竞争的问题。有些已经成就卓越的女性科学家也可能不支持政策的倾斜。例如,伊夫林·凯勒研究麦克林托克,麦克林托克获得了诺贝尔奖,功成名就,她不太认同凯乐的研究,认为自己是和男科学家一样的女科学家,没有任何特别之处。这也反映出现实中科学家和科学史家的差别。

三、对现象的思考

以上现象构成问题吗?存在即合理?这些现象是女性的问题还是科学的问题?

章老师指出,女性主义的回应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对性别观念的挑战,另一个层面是对科学客观性的批判和反思。女性主义采用建构主义立场,认为科学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被社会因素无孔不入地建构,是非价值中立的,因此女性主义分析科学如何和资本、父权制结盟。

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的身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有些研究案例分析指出,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解剖学发展过程中,科学迎合了社会性别的一些观念。例如,认为男性的头骨比女性大,女性的盆骨则比较宽,实际上男女骨骼的差异可能没有那么明显,在这一层面上,科学参与了对性别观念的塑造。

如果按追求自然之境、内在逻辑和价值中立的实证主义科学观,科学领域女性少是因为女性不适合。如果采用建构主义科学观,科学实际上与父权、资本互动复杂,出问题的不是女性的能力,而是科学本身的体制和结构。

四、女性主义科学观

“性别和科学都是社会建构的范畴,这是对社会性别与科学进行反思的两大前提。”——Evelyn Fox Keller

“科学是一种文化建制,它由实践于其中的那种文化的、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价值观念所建构。女性主义学者并非最先反思科学传统形象的群体,但却最先认真考察了性别偏见影响科学性质和实践的多种方式。——Nancy Tuana

女性主义科学史早期是补偿式研究阶段,致力于寻找例外,即被忽略的女性杰出人物,虽然这些工作存在缺陷和不足,依然非常重要。

 

       科学史研究的发展,与历史研究中从精英史到草根史的转变类似。从方法论上看,历史研究长期以来一直侧重于帝王史和政治史,很少为普通人立传。从实际上看,自古希腊以来的史学关注点一直聚焦于政治和军事领域。

 

批判编史学认为研究普通的科学家以及他们的科研遭遇很有必要,草根史也有研究价值。例如,有相关研究表明,女性科学家较少,不是女性科学家能力的问题,而是体制本身存在制度性障碍,未能给女性科学家提供有利的上升通道。

实际上研究女性主义,不一定要研究女科学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全球史的影响,史学研究更强调非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此外,科学史研究中引入了人类学、后殖民主义视角,对于非西方科学史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技术与性别》和《繁盛之阴》探讨了纺织、建筑和生育领域。宋朝以后,随着性别隔离制度的出现和纺织工厂的兴起,导致女性从公共纺织领域退居到家庭纺织领域。二书通过住宅建筑的研究,用人类学和性别分析的视角,分析了女性如何为国家和家庭的财政做出贡献,并讨论了技术对于社会的影响,得出了与传统纺织史和建筑史研究大不相同的结论。

五、女性主义对传统编史学的挑战

1.对实证主义史学的挑战

女性主义科学史以恢复被传统科学史研究所忽略的女性和其他边缘人群、“女性气质”的知识传统、非西方知识传统在科学史上的地位为初级目标和已任;以批判和反思科学及其相关规范制度等对女性、其他边缘人群及其知识的限制和歧视,以及揭示性别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建构为研究主题;兼顾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形塑;关注非西方国家及技术下游环节;采用建构主义立场、策略和手段;强调以社会性别作为基本的分析视角和分析维度,以对科学进行社会史、文化史角度的解析为主要的研究取向;最突出地考察了性别观念如何影响科学的知识内容与实践;批判SSK的反身性,指出其采用的陌生人视角、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实际上可能导致实证主义禁令的回归,并认为研究者也是具有特定欲望和利益的、具体的、历史的个体;坚持性别和科学的社会文化建构观念,批判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的科学观以及客观主义、进步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科学史观;批判史学实在论、客观性或彻底的反实在论。

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认为历史学家在史学研究中能摈弃主观性,能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反映客观历史;历史学可以实现“科学化”,成为实证科学。

章老师表示,史料本身不会说话,史料的筛选本身,就是历史的渗透。带着学术问题、理论的倾向看史料,任何历史都是史料的选择、编排或解释。

女性主义认为,应建立一种与原来不同的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看起来十分“客观”的传统历史实际上只是“男性精英”的历史。历史是历史学者建构的产物。

2.对科学进步性与进步主义科学史观的挑战

实证主义科学史认为科学的历史是科学知识或科学思想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历史,科学、科学事业、科学的历史是社会进步的最佳表征。

女性主义科学史认为传统科学编史学的缺陷在于它讲述着一种抽象理性的活动,这一活动客观、价值无涉,与任何的社会和政治关系与境毫无关系,且指向进步和发展。但是,如果这样的科学史对女性没有构成“进步”,便不能被认为是进步的。西方科学由于与资本主义和殖民扩张政策紧密相关,在本质上对世界的影响是倒退性的。

  1. 对科学普遍性观念与一元普遍主义科学史观的挑战

除坚持历史的客观性与进步性之外,“宏大叙事”是近代史学的另一重要特征。它的实质是认为人类社会将遵循一定的规律发展进步,各个社会节奏有快有慢,但都必须经历相似的历史发展阶段,发展的结果也将大致趋同,而且凭借理性,人类可以叙述这一历史过程。在这一“大写的历史”中,地方性、个别性与特殊性都被忽略。

如果说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或社会建构的产物,那么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与境中产生的科学便应具有文化的相对性和独立性,也即不存在唯一的、普适性的科学。换言之,对科学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反思是科学批判中密切关联的两个方面。

SSK、女性主义对科学客观性问题的批判,内含对科学普适性观念的质疑;这一质疑对于科学史研究而言,结果之一便是对一元普遍主义“大写”历史观的批判和颠覆。

4.坚持包含情境性的多元科学史观

女性主义科学史试图重建的是一种以女性主义的立场和价值为指向的、社会性别与科学相互影响和建构的历史;这一历史不标榜具有绝对的客观性、绝对的进步性,相反它被认为是阐释性的、情境性的与多元化的。

麦茜特在关于近代科学起源的自然史研究中,也首先明言:“从一个女性主义视角来写历史就是要推翻这一切,从底层看社会结构,打翻主流价值”。

然而,对科学客观性批判也存在困境,其中一个困境是相对主义,另一个是新本质主义。

科学家对隐喻分析和内部批评提出责难,涉及身份认同、被压制者的立场以及如何结盟等问题。对女性主义的批判认为,不存在统一的、不变的女性气质、女性经验、边缘人群立场。

七、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学术价值,首先体现在它为科学史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主题:“科学技术与社会性别的互动关系史”。

它的独特性和学术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对传统科学观念与编史观念提出的挑战和反思上,在某种程度上它与SSK、人类学等视野下的科学史研究所暗含的那些挑战与反思具有诸多共性。在其提供的科学史叙事之中,西方现代科学被拉下神坛,不再具有不言自明的合理性与进步性;女性主义科学史同时也在困境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寻求新的突破。

八、本土案例回顾和反思

章老师回顾了民国时期媒体话语中的科技与性别案例,指出,该时期的科学话语和性别话语已经实现了较为充分的互动。也就是说,二者是有关联的。

一方面,科学在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层面均被视为救亡图存的利器,科学话语已然渗透到了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建构新的社会性别观念与劳动性别分工的重要力量,科学在中国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民国时期的性别话语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科学话语、国家话语和民族话语;为了强国保种、科学救国、民主革命、民族革命甚至顺应科学潮流,女性必须接受科学启蒙与教育,这表明科学话语与国家话语在性别话语面前具有明显的强势性。

自民国时期开始,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或考量,媒介建构的关于科技与性别关系的话语基调始终是女性需要科学;同时很多文章认为女性与男性并不存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智力差异,她们也可以参与科技,并为科技发展做出贡献。那些在科学上有所作为的女性,是被肯定和推崇的对象。在此,科学主义观念和女性的解放在民族独立和国家追求强盛的现代性话语下实现了有机结合。

九、互动交流

在章老师的精彩报告之后,同学们就讲座内容向章老师提问,章老师一一回应并做出了精彩的解答,苏湛老师也和章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苏湛老师对章老师的精彩讲解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并宣布讲座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章梅芳,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副理事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性别与科学、科技文化传播;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出版著作6部,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书评随笔130 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