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25年第1期报道:国际科学素质比较

  • 图文/刘畅
  • 创建时间: 2025-03-31
  • 69

2025年3月21日,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高宏斌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报告厅为师生带来题为《国际科学素质比较》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人文学院苏湛副教授主持。


 

作为中国科普研究所核心专家,高宏斌副所长长期致力于公民科学素质指标体系、科普人才培养及国际比较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课题。其团队开展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研究,已成为我国评估科普成效的重要参考资料

高宏斌副所长以其长期深耕公民科学素质研究的经验,围绕“国际科学素质建设比较”“我国科学素质建设”及“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展开系统阐述。他结合全球典型国家的科学素质提升策略,分析了我国在科普资源整合、政策推进及公众参与方面的实践路径,并通过详实的数据解读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方法论与发展趋势。讲座中,高宏斌强调,科学素质建设需立足本土实践,同时借鉴国际经验,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一、各国科学素质建设理念与方式差异显著

美国科学素质建设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服务于综合国力提升;澳大利亚旨在增强公众对科学技术的信任,推动经济文化发展;韩国着重促进经济发展;印度推行“最小科学包”以节省公共财政在健康方面的开支。中国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增强国家创新实力。在建设方式上,国外多依赖教育手段,而中国采用系统协调的多种方式,涵盖教育、传播、普及等多个领域,强调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参与。

   二、科普概念演变与国际认知多样

科普概念历经从科学大众化到公民科学的演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因实际需求形成了多种模式。西方科普概念的演变与技术应用引发的社会问题相关,而中国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选择“科普”这一概念,它涵盖了科学知识传播、公众参与科研等多方面内容。在国际交流中,不同国家对科普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差异,如美国习惯用科学传播,而法国、英国的科普协会认为科学传播和科普本质相近,只是方式略有不同。

   三、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不断发展完善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经历了引进转化吸收的过程,从早期借鉴美国模式,到根据国内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完善。指标体系从事实性指标逐步发展为理论性指标,解决了权重不合理、组卷不标准等问题。同时,注重与国际接轨,参考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测评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测评体系,包括以课标为基准制定指标、引入情境题、规范题库建设等,目前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四、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结果呈现积极趋势与潜在问题

近年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呈快速提升态势,城乡、东中西部差距逐渐缩小,女性增长速度加快。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以互联网为主,但电视仍有较高选择比例。公民普遍崇尚科学、支持创新,但对人工智能发展存在担忧,超四成民众担心工作被替代,这可能引发社会问题,影响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需引起重视并妥善应对。

 

五、互动交流

讲座尾声,高宏斌副所长与在场师生就“国际科学素质比较”和“科学普及”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他鼓励青年学者关注科学传播的社会功能,以创新思维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讲座不仅深化了对科学素质建设的认识,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本次讲座为人文学院师生搭建了与科普领域顶尖学者对话的平台,也为推动科学与人文深度融合注入了新动能。学院将继续依托学科优势,开展多元化学术活动,助力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主讲人简介】

高宏斌,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普标准、科普战略、公民科学素质、科学教育等研究。参与编制《科普服务分类与代码》等标准文件,参与起草《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文件。主持和参与各级各类研究课题达5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 50 余篇,参与出版著作 40 余部。主笔和参与撰写的研究报告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1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