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2日下午1点3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23年第9期“科学与人文”讲座在玉泉路校区教学楼阶一2教室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二级长聘教授、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特聘教授柳卸林老师应邀担任本次主讲,讲座题目为“科学、工业革命与中国发展——从制度理论看”。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苏湛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
柳老师的讲座主要包含五个部分:制度理论,科学、四次工业革命与世界竞争格局变迁,科学、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的挑战与机遇,结论与启示。
图1 柳卸林教授讲座中
一、制度理论
在第一部分,柳老师首先介绍了制度理论的历史和内容。当今制度理论的凸显,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研究者们认识到,更广泛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制度环境会对组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者们渐渐不仅把组织视为一种生产系统,而且也视为一种社会与文化系统。制度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以及输入活动和资源。规制、规范和文化认知是制度的三大核心要素。
柳老师介绍了制度的建立或形成过程,并指出许多制度因素决定一个国家科学的兴衰,包含知识产权制度、企业家和发明家、科学的建构制度、市场经济制度、法律等。
二、科学、四次工业革命与世界竞争格局变迁
人类进入科技驱动的时代,仅仅300多年,三次产业革命奠定了今天的世界竞争格局。纵观历史,每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制度的变化,催生了国家创新体系的不断发展和演化。柳老师指出,国家的竞争兴替、区域的竞争兴替不是制度决定论,也不是技术决定论,而是技术变革与制度变革互动的结果。
1768年,蒸汽机的成功制造标志着由手工业向大工厂生产体系迅速过渡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式开始。英国率先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逐渐席卷法国、德国、美国。蒸汽时代的开启促使包括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动力织机等的一系列发明应运而生,之后的几十年里,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得到空前的发展。英国土地制度窗口催生了大工厂生产形式的出现。《垄断法》颁布,并逐渐形成完备的专利制度体系,成为激励发明人的重要手段。当时的发明者多为受好奇心驱动且有钱的个体发明者。但科学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并未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集中工厂的出现标志着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消费发生改变,工业产品适用范围从皇宫扩大到中产阶级。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美国和德国为领先国家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电磁学和热力学的发展引发了技术变革,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科研型大学制度将大学这一重要构成加入德国国家创新体系,企业实验室等形式使德国企业具备了研发能力和发明成果转化能力。美国在德国的影响下逐渐进行一系列制度改革,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科研型大学的改革使美国开始了追赶的步伐。企业实验室制度也在美国遍地开花。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生产的革命、企业实验室的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20世纪70年代信息技术的出现。第三次工业革命科学和创新的作用空前突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幅提升,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并相互渗透。拜杜法案的颁布促进知识生产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识应用与扩散的功能,产学研合作的出现使创新体系各组成之间建立起动态的联系,企业逐渐成为创新的主体。
纵观三次工业革命,从政府的知识产权保护到大学的知识生产,再到产学研合作和知识资本化,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成分逐步丰富完善,各个构成之间的联系逐步加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逐步显现。
图2 三次工业革命领先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演化历程
三、科学、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
柳老师指出,在过去一百年,中国利用了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并以依靠开放和学习,发挥劳动力与市场等优势,实现了三次产业革命的追赶。
现阶段,中国社会对科学的热情高涨,各地创建的全球科学创新中心、科学城和大科学装置正是这种热情的体现。但柳老师在讲座中提醒到,科学中心不等于创新中心,中国在科学建制方面仍存在许多挑战。同时,工业革命的历史表明,必须重视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注重大学与产业的合作以及开放创新的作用。
四、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柳老师分析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工业4.0相呼应,新一代智能制造引领和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
工业革命的主体是企业,是新兴的企业。中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必须依靠新生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新兴代企业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力量。现阶段,在大数据、AI和5G通信领域中国企业快速崛起,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是中国创新的优势。以互联网、数字化、生物技术、精准医疗、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为中国新一轮产业升级创新提供了机遇。
五、结语
在结语部分,柳老师表示,中国的科学在快速发展阶段,但在中美科技脱钩不断加深、科学建制不健全的情形下,科学发展的速度会有所下降。中国能否成为新的科学中心,仍是一个问号。而全新的产业需要新的制度、新的激励、新的组织、新的技术,形成一个全新的创新体系,现阶段中国受到的挑战依旧很大。
中国应在学习领先国家成功的制度基因和组织基因的基础上,抓住科学技术突破性发展的重要机遇,推出新的制度体系和组织生产形式,催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组织基因和制度基因,以实现追赶和超越,领导新一轮的工业革命。
在互动交流环节,柳老师与学生就制度推动创新、如何调动公民和社会的创新潜能、小城市创新必要性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此次讲座圆满结束,同学们均感收获颇丰。
图3 讲座现场
【图文/殷有薇】
【主讲人简介】
柳卸林,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二级长聘教授,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主编。对国家创新体系、企业创新主体、区域创新、知识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学术贡献,直接参与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的许多工作。获得过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届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杰出贡献奖、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杰出贡献奖。在Research Policy、 Technovation、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等期刊共发表英文SCI和SSCI论文25篇,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0篇,出版英文著作7部、中文著作和报告40部,主编出版了国内外知名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