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22年第1期报道: 重审萨顿理想——科学思想的跨文化旅程

  • 赵思研
  • 创建时间: 2022-03-29
  • 1241

2022年3月18日下午1点3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22年第1期“科学与人文讲座”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阶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袁江洋教授应邀做了题为“重审萨顿理想——科学思想的跨文化旅程”的演讲,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苏湛副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

袁老师讲座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科学史学科创建:萨顿理想”、“科学史学史的反思”、“长时段-全球史视角下理解科学发生发展历程:汇聚、整合与创新”以及“当代科学史家的使命”。

  • 科学史学科创建:萨顿理想  

在第一部分,袁老师首先提出“Why Isis? ”与“Why the History of Science?”。科学史研究历史悠远,但科学史成为独立学科却是在20世纪。袁老师指出学科构建起因于科学发展与时代变迁: 1、科学进入制度化发展轨道,在现代社会变得日益重要;2、科学地位上升,改变人类知识传统的内在结构与价值分布;3、科学与人文紧张关系再现。

然后,袁老师分别介绍了科学史在西方国家的制度化进程和科学史学科在中国的起步,并指出中国科学院及大学体制内出现自然辩证法教研室、研究生培养程序以及综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社会学理论,进一步理解科学发展史及规律。此外,袁老师对科学史学科发展120年做了简明精确的介绍。

最后,袁老师概述了萨顿理想与今天的现实。萨顿预见了科学与人文阵营分裂,为连通科学与人文,萨顿创办Isis,推进科学史学科化发展。在萨顿看来,科学史是人类知识大厦顶端的拱梁。袁老师认为萨顿新人文主义新在其科学人文主义。具体表现在:1、科学进步信念:人类进步本质上是实证知识进步的函数;2、知识本质统一信念:科学每一个分支的进步都是其他分支的进步的函数;3、人类理性统一信念:科学的进步不能归因于单个民族的单独努力,而只能归因于所有民族的共同努力。

萨顿创建Isis时,科学与人文分裂尚不明显,仍有一些学科不宜轻易入科学或人文中的某一阵营。袁老师指出今天科学与人文渐行渐远,科学史迎合了历史学科却与科学疏离,与此同时,科学史家与科学家疏离。Isis初期读
者群中科学家占很大比例,现在科学家已不读Isis。两种文化分裂现象不但见诸于科学与人文之间,也见诸于科学内部,而在人文学科内部而言,类似的分裂更为明显。如默顿社会学-SSK。科学史界亦然,内史型研究虽然还在继续,但没有科学的科学史,反科学的科学史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甚至(在某些场合)成为科学史的主导话语。一些科学史家与另一些科学史家无法对话,在中国没有学术批评,这是因为理念不合、研究问题不搭界、学术评价标准不同。

二、科学史学史的反思

在第二部分,袁老师介绍了民族主义与科学史,即非欧文化背景中的科学技术史渗透着鲜明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并且重审了科学革命概念即“there is no such things as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柯瓦雷提出科学革命是思想革命,库恩将之哲学化、史学理论化。袁老师以化学革命为例,他认为现代化学是化学革命即拉瓦锡化学革命的产物,但是现代化学的基本定义是“原子分子论”,而拉瓦锡不承认原子,也谈不上分子。扩展至道尔顿,然而两者并不属于同一传统。袁老师还总结了三时段视角下如何理解科学,其中短时段突出科学认知成果,中时段则强调学派、研究纲领,而长时段体现为科学方法论及学科思维模式、长程思想谱系。

三、长时段-全球史视角下理解科学发生发展历程:汇聚、整合与创新

在第三部分,袁老师从长时段全球史视角阐述了科学与科学文化的发生发展历程,即人类思想汇聚、整合与创新,其中希腊时期发生第一次汇聚、阿拉伯文化促使第二次汇聚、基督教西方文化则推动第三次汇聚。

 

关于为什么阿拉伯或是伊斯兰世界未能发展出现代科学?袁老师认为在信仰与理性互渗的伊斯兰画卷里,理性哲学和科学在伊斯兰文明核心区域走过的是一条由高峰通向低谷的下坡路。从帝国扩张和文明整合与重建进程来看,伊斯兰教内部教派对立、宗派林立、教义纷争不已,来自沙漠的统治集群四分五裂,对外战争不止,唯有宗教才能提供对内稳定社会和对外扩张所需要的文化凝聚力,最终促使马蒙之后的阿拔斯王朝统治者在思想上回归并信守逊尼派版本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造成伊斯兰科学发展此起彼伏却难以迈出最后一步的思想症结和价值论症结。

同时,袁老师提出第四次汇聚、整合与创新并从三时段分析中国科技自强自主。短时段来看,中国在未来20年内持续加大基础科学投入,使之达到美国、日本、法国的投入强度,从2020年的6%达到15%乃至20%,取得大批一流科学成就;中时段来看,建成现实条件下可能实现的最佳科学制度,培植一大批世界一流学术谱系;长时段来看,确立由真鉴善的科学价值论,融入中国版的“共同价值”,让理性光芒照亮今日之中国与世界。

  • 当代科学史家的使命

在第四部分,袁老师认为历史乃运动变化之学,长时段史学视域能够扣住深层次的人类思想的结构与进化进程。袁老师提出当代科学史家理应基于历时分析优先的史学研究进路,重返科学、重返大历史、重温萨顿理想,进而把握、再现人类科学统一性与整体进程:汇聚、整合与创新。

此次讲座圆满结束,同学们均感收获颇丰。

【图文/陈梦罗】

【主讲人简介】

袁江洋,1964年生,武汉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学士、硕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科学史-科学哲学联合研究、科学史理论研究、化学史、科学-文明史、世界历史等。著有《科学史的向度》、《思想之网——牛顿》;译有《怀疑的化学家》。代表性论文:全球史视角下解析泛李约瑟问题(《中国科技史杂志》);重构科学发现的概念框架;元科学理论、理论与实验(《科学文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