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21年第20期报道:社会科学中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

  • 赵思研
  • 创建时间: 2021-12-06
  • 1553

2021123日下午2点,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21年第20期“科学与人文讲座”在中关村校区教学楼S202举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王巍教授应邀主讲,题目是“社会科学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苏湛副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主讲人 王巍教授

在讲座开始,王巍教授通过提问“先有家再有国,先有国再有家”引出个体与整体的哲学问题讨论。随后王巍教授对“集体主义”、“整体主义”、“个体主义/个人主义”等术语进行了辨析,并对本体论、方法论或知识论的分析层次加以介绍。在区分了两个术语和两个范畴后,王巍教授对本体论个体主义(只有个体存在,社会学对象与属性只不过是个体参与者及其属性的组合)、方法论个体主义(社会学说明的每个事件都可以用个体来说明,社会学中的所有定律都可以由关于个体的定律来说明)进行区分。

方法论个体主义最早由社会学之父马克斯·韦伯提出。他指出,研究社会时要把它看成个人来研究。“社会集体诸如国家、协会、商业公司、基金会等,他们就仿佛个体的人一样。”现代意义上的方法论个体主义由F. A. von Hayek提出,他从经济学角度批评50年代的苏联经济现状和早期苏联集体主义,宏观经济学要有微观基础,“如果缺乏微观基础,所有宏观经济分析都是不完全的”。20世纪80年代社会科学家的博弈论(或“理性选择理论”)火热,认为社会学中存在经济学帝国,所有问题都是经济问题。

对方法论个体主义也存在一些批评:一方面,统计学的发展指出研究问题不需要了解个体,只需要了解总体即可。例如,分析20世纪后半期美国暴力犯罪的下降原因,只需要通过统计分析总体的人口变化(年轻人数量减少)即可说明。另一方面,精神分析理论研究指出一些社会现象,如潜意识说明,很难用实验去验证。另外,国际关系学、政治学领域中研究民主与和平之关联问题的民主国家和平假说,认为所有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更正确的说,所有自由民主制国家,不会或极少与另一个民主国家发生战争。它也对方法论个体主义提出质疑。

讲座现场

    王巍教授认为在整个社会学领域支持和反对个体主义者皆有。在社会科学中,方法论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一直是重要议题之一。双方各有支持者:前者有博弈论方法,后者有社会网络理论、结构社会学、新功能主义等。二者之争的主要焦点在于: 1)不可或缺论证,整体主义说明在社会现象的研究是否不可或缺?(2)微观基础论证,整体主义说明能否自足成立,它们是否永远需要辅以底层个体层次的微观基础?R.Keith Sawyer借用心灵哲学的研究,提出“非还原个体主义”(Non-Reductive Individualism),即认为只有个体存在,但是反对方法论个体主义。而王巍教授则借用生物学哲学的论证,从社会因果、社会概念的可翻译性、理论间的可还原性等三个方面,重新审视可或缺性与微观基础论证。

最后,王巍教授对本次讨论的内容及个人观点进行了小结。他主张本体论的个体主义与方法论的多元主义。王巍教授认为在本体论上,社会现象是通过个体层次来表达因果力,因此微观基础总是有助于理解与研究社会现象。但是在方法上,因为多重实现与近似问题,总是很难从个体层次推导社会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接受社会理论与社会因果的知识论非还原论。

讲座结束后,王巍教授与国科大师生进行讨论交流。其中,有学生提问:“美籍韩裔哲学家金在权先生在心灵哲学的领域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物理主义者只能坚持还原论,如果持有非还原主义的立场则会陷入‘因果排他性’的难题。请问如何回应这一难题?我们对于还原与非还原概念的理解是否与金在权先生等心灵哲学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王巍教授对此回答:“对于因果排他性的问题,我认为底层的原因是真实的原因。我确实认为我们讨论的还原与非还原的概念同金在权先生所谈论的还原与非还原概念是存在差别的,还原的概念本身也没有统一的定义。”

同学提问

【图文/张晓昕】

【主讲人简介】

王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教授。清华大学理学学士、哲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匹兹堡大学、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国际学术交流委员会主任。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常务副主任兼教务处副处长。研究兴趣:一般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生物哲学等。出版著作:《相对主义》、《科学哲学问题研究》、《说明、定律与因果》、Explanation, Laws and Causation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