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9日下午1点3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讲座2021年第15期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阶如期举行。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李麒麟副教授应邀主讲,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苏湛副教授负责主持。本次讲座主要分四部分:一是对认识论中的语境主义和对比主义的介绍,二是乔纳森·肖弗对对比知识归因的描述,三是对肖弗对比主义的反对,四是其他领域内的一些对比主义。
怀疑论是普遍地向知识、事件、意见或信仰持疑问的态度,或怀疑一些理所当然的主张。关于知识,人们有一个大致相同的看法:知识是可错的。从亚里士多德时期的物理学到牛顿时期的物理学,再到21世纪的物理学,随着认知的深入,人类发现以前的认识是错误的。知识的可错性,反映了知识尤其科学知识的本性。解释知识的可错性也是对任何一种知识论立场的要求。因此,李老师从怀疑论入手,讲解了怀疑论的基本结构及相关的论证背景。
1.原初前提:我们无法知晓对怀疑论假设的否定知识
怀疑论的基本结构是“2个前提+1个结论”。原初前提是“原则上讲,人类没有能力知道某一个怀疑论假设的否定式”,支撑这一前提的理由是一系列经典的怀疑论假设,例如笛卡尔的“邪恶的精灵”等。
“理性主义”思想的开端、哲学家笛卡尔曾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提出如下寓言: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邪恶的精灵(genius malignus)”,他尽其所能地创造了一个梦境欺骗着正在睡眠的笛卡尔,甚至于构造了一个在笛卡尔大脑看来完全真实的梦中世界——天空、大气、大地、颜色、形象、声音,甚至于在这个梦境之中,魔鬼还给笛卡尔伪造了一幅完整的“身体”——手臂、眼睛、肉体、鲜血乃至于感官,没有一样不像是“真”的。这样一个魔鬼是如此的强大,他甚至“伪造”出了这个梦境世界之中的数学和逻辑规律。
因此,只要怀疑论的假设设置的足够巧妙,或者其精细程度足够高,原则上我们可以得到这个原初前提,即:我们没有能力知晓怀疑论假定的否定式知识,例如,我不能声称我不是一个被邪恶精灵欺骗了的受害人。
根据这一原初前提,可以自然而然地推导出,如果我们不能知道对怀疑论假设的否定知识,那么我们就无法了解关于这个世界的任何实质内容;因此,我们无法对这个世界有任何实质性的了解。
以上部分就是怀疑论两个前提与一个结论,笛卡尔指出认知者无法区分现实场景和做梦场景,从而无法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在当代,普特南构造了缸中之脑,表明我们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我们自己不是缸中之脑,从而无法有效地拒斥怀疑论。怀疑论对任何版本的知识论都构成了挑战。李老师借助笛卡尔所肇始的怀疑论——“邪恶的精灵”学说作为切入点,言简意赅地将怀疑论的基本结构和理念介绍给大家。这一理论背后的思想是认为知识是可错的。
2.“肯定前件”的推理形式及其问题
怀疑论的论证可以简化为上述逻辑,其中,SH是怀疑论的假设,O是日常知识命题。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不同学者对于怀疑论是否依赖于这种肯定前件的推理形式看法不同。尤其是¬K(¬SH)→¬K(O)背后所蕴含的原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主张。部分学者认为,如果将¬K(¬SH)→¬K(O)形式化成某种原则或者原理之后,可能会给怀疑论带来较大的理论负担,而这种理论负担并不是构造怀疑论论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仅仅是一种替代的方案。
3.尝试性解决方案
由于怀疑论的问题是知识论领域中一个经典又古老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学界在近百年的研究里产生了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敏感性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的优点在于尊重怀疑态度的直觉和日常知识。例如:我如何知道我面前有一台显示器?在日常意义中,假定我面前没有这台显示器,那么我就不会产生面前有显示器的信念。这一方案能够生效的重要依据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知识属于敏感性知识。但是这一方案的代价在于封闭原则的失效。
与之相类似的第二个方案是新摩尔主义,这一方案对于日常知识确定的程度更高,其优点在于尊重日常知识和认知的封闭,其缺点在于怀疑态度的直觉被否定了。
第三个方案是语境主义,语境主义认为“知道’是一个对上下文敏感的术语。虽然怀疑论者是正确的主张,相对于它非常苛刻的认知标准,我们不能知道很多,但这一说法是一致的,正如普理查德所言,“我们拥有相对于更宽松的标准的知识”。在面对一般性知识归属问题时,语境主义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解决怀疑论及其悖论的方式。
二、对比主义和语境敏感性
基于上述内容,李老师进一步引入语境主义,为同学们讲解了语境主义的经典案例、语境主义的问题、知识归属的对比性叙述及日常知识表达。
根据如何理解“知道”,认知语境主义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于二元关系的认知语境主义。他们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和目标命题之间的二元关系,该关系对认知归属的语境具有敏感性。“知道”一词的语境敏感性功能类似于“高”“平”等语境敏感的词项,这是一种关于知识的索引词理论。第二类是基于三元关系的认知语境主义,代表人物是肖弗。他主张知识是认知主体、目标命题和其它(语义)参数之间的三元关系;其中的相关语义参数可以是知识归属标准、替代选项等,这些相关语义参数反映了语境的相关特征。例如“摩尔知道他有一双手”,是因为摩尔知道“他没有残肢”。这是一种关于知识的对比论。
相较于怀疑论的原初前提来说,人们可以直接表达与“而不是”子句的对比。
例如,如果有人说,“我知道花园里有一只金雀,而不是一只乌鸦”,那么P值是“花园里有一只金雀”,Q值“花园里有一只乌鸦”。那么p的值是:花园里有一只金翅雀,q是:在邻居家有一只金翅雀。
“而不是”子句是一种相反的机制。它明确地表达了Q。从直觉上看,这很清楚,对比归属的替代选择是从它们的“而不是”参数中读出来的。例如,“福尔摩斯知道玛丽偷了自行车而不是马车”中的另一种选择是:玛丽偷了马车。根据肖弗的解释,已知的命题并不是用整个嵌入的对比句子来表达的,而只是它的事实子句。根据肖弗的叙述,对比归属的对比命题是由相关子句的表示给出的,因此对比命题可以受到相关子句的限制。
就这一立场本身而言,从理论操作层面而言,李老师认为语境主义缺乏一个普遍的通用的框架;从理论内容而言,李老师认为认知语境主义者对“知道”所假定的语境敏感机制缺乏合理的语言层面解释。因此,缺乏一个可靠的框架来设定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仅仅基于关于“知道”的语言事实,我们不能接受任何关于知识归属的语境主义。如果对知识取语境解释就总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反例。我们通过一些认为基本的案例出发来抽象出或构造出一种知识理论,再用这种知识理论去解释更为普遍的知识事实。但问题在于,似乎并不存在关于“知道”的一般性语境理论。
三、对于对比主义的反驳
在带领大家基本了解上述知识之后,李老师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肖弗应该对真理条件实用主义者与其反对者之间的争论尽可能保持中立,这与利害关系中的核心认识论问题正交。由于他的语境主义同伴可以为“摩尔知道是犬吠而不是猫叫”的温和语境依赖提供一个直接的语义解释,对比主义,即使自由丰富,似乎也较差。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通过两个方案来寻求数据的语义解释,一是在“知道”谓词中放置第四个参数,或者通过将“知道”视为索引;二是可以拒绝数据的语义意义。综上所述,与认知恒定主义相比——认知语境主义没有明显的、实质的理论优势。语境主义仅仅帮我们判定在什么情况下所知为真,在什么情况下所知为假,但并不能帮助我们理解知识的本质。我们不能从“知道”的语义学自然过渡到“知道”的形而上学。
四、其他领域内的对比主义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李老师还从提供了几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例如道德理论中的对比主义、形而上学中的对比主义、因果关系上的对比解释、自由意志上的对比解释思想、决策中的对比主义计划。讲座结束之后,同学们就相关问题与李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次讲座圆满成功。
【图文作者:贾萍萍】
【主讲人简介】
李麒麟,男,2013年毕业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哲学系,获哲学博士(Ph.D)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分析哲学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当代分析哲学传统下的)知识论与语言哲学,特别关心在分析哲学研究传统下的跨学科研究。所从事的研究论题涉及:关于“知道”(knowing)的语义和语用分析、在知识论框架下的心理-语言表征及其相关形而上学问题的研究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