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20年第11期“科学与人文讲座”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阶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永谋教授做了题为“智能治理与疫情应对”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苏湛副教授主持了本期讲座。
刘永谋教授首先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大数据生活”(手机天气预报)、“大数据政治”(特朗普的推特政治)、“大数据工作”(外卖骑手送货时间)等,引入了智能治理的概念。随后,刘教授分别从智能治理的发展过程、愿景、现实情况以及疫情应对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刘教授基于自己的研究,对技术治理做了定义,认为“智能治理综合”是技术治理的新趋势,并提出智能社会已经到来。同时指出,自觉是智能社会的根本特征,社会可以像生物体一样,出现“刺激–反应”的“类生命”行为,“自觉地”做出反应,这就是智能社会的表现。
接下来,刘教授就智能治理社会未来愿景的两种情况——“AI理想国”和“AI机器国”——进行了分析,提出这分别是人们对于智能治理所抱持的乐观和悲观两种想法的投射。刘教授详细地对这两种愿景之下,“机器人是否是活雷锋”、“AI失业与社会制度安排的矛盾”、“富裕问题”、“电子圆形监狱”等问题进行了个人观点的阐述。
刘教授还将视角转回到现实社会,结合社会现象,对“智能技术真的是完美治理的利器吗?”这一问题进行了辩证分析。他指出,治理是官僚机制为了维护其体制存在而采取的做法,因此采用技术治理,追求智能治理,仅是对大数据的盲目崇拜,也是为了实现“完美人梦想”。技术治理必然伴随着反治理,反治理包括着智能低效、技术怠工、智能破坏、官僚主义智能化和过度治理等形式。由此解答了智能治理不可能是完美的治理利器。只有让治理和反治理相互抑制,达到平衡,才是最好的治理状态。
在此基础上,刘教授对此次疫情治理进行了简单的评价,认为智能技术的应用在抗疫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未达到预期效果,因为智能技术的应用是个别的,没有系统化、规模化的使用;且不同地区技术基础不同,技术在应用中效果也不同;此外技术治理中存在堵点。刘教授指出,智能治理存在“无人困境”,任何先进的技术如果不能和“人”相结合,治理的效率就会降低。特别是疫情期间,民众的精神状态与平时相比是更加亢奋和敏感的,要考虑各种因素,平衡各方诉求,防止过度治理。
最后,刘教授在分享了关于“阿甘本的批评”的个人观点之后,进行了总结,揭示理想国和机器国都不会真实出现,但是智能治理的出现势不可挡,我们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审慎务实地做出判断,警惕智能治理被统治者利用,要抑制其风险,使其充分发挥正面作用。
讲座结束后,刘永谋教授与在座的同学就对技术是应该控制还是利用、公众参与和技术治理的关系、如何看待手机监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座的听众表示受益匪浅。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何佳宁,文/何佳宁】
【主讲人简介】
刘永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西班牙巴斯克大学、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和法国索邦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