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20年第6期报道:我国先民的取火技术探讨

  • 何涓
  • 创建时间: 2020-11-12
  • 1235

        2020年11月6日上午9点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讲座2020年第6期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阶教室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蒋洪恩教授作了题为“我国先民的取火技术探讨”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苏湛副教授主持了本期讲座。

        蒋洪恩教授首先指出火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他讲到,火可以带来光明,用于取暖、烧烤食物,恫吓野兽等;用火烧陶可做炊具或贮存食品等,延长食品的贮藏时间;火的使用导致冶金、玻璃技术的发明,这需要更多的社会协作,推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

        有关人工取火的方法,蒋洪恩教授提及远古时期我国河南商丘居住的燧人氏,经常捕食野兽,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碰时往往产生火花。燧人氏从这里受到启发,就以石击石,用产生的火花引燃火绒,生出火来,燧人氏的年代可能距今约5000年。

        接下来蒋洪恩教授说到,4000年前的埃及人已懂得钻木取火。有关我国先民的取火技术存在文献学、民族学和考古学证据。我国先民最早钻木取火的年代上限可能为距今5000年左右,下限为春秋战国时期。摩擦生火的方式包括锯竹/锯木取火、犁法和钻木取火。我国先民使用了徒手钻木取火技术。先民就地取材,钻木取火器使用了云杉、杨、柳、铁线莲属等木本植物,因为上述木材材质较软或疏松多孔,易于产生木屑,便于取火。钻木取火器易于取火,便于外出携带,这促进了新疆古代游牧文化的发展。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向蒋老师提问,蒋老师逐一进行了回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刘橙泽,图/刘橙泽】

 

 

【主讲人简介】

        蒋洪恩教授,2006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至2010年先后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9月起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任教。蒋洪恩教授一直专注研究先民的农业活动、植物利用与其中内涵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中科院科技先导专项子课题资助,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文章有31篇被SCI/SSCI/A&HCI数据库收录。蒋洪恩教授曾于2016年获得首届全国考古学大会青年学者奖(金爵奖),后于2019年入选Elsevier学术出版集团Scopus数据库“高被引学者”。